如果有人問你:「哪一年的選舉最有深度?最有內容?」相信你絕不會回答是今年。
以往,無論是選一個民意代表,還是選一個執政首長,候選人莫不邀集學者專家組成智庫,提筆大書各種政策白皮書:婦女政策、老人福利政策、兒童福利政策、環境政策、勞工政策...各式各樣的訴求主張以白皮書提出,就是為了爭取選民的認同。過去每到選舉期間,許多社會公益團體就在許多選舉場合間疲於奔命,莫不是受到候選人邀請助講,希望藉由與社團結合的方式,使民眾因對社會議題的關心而進一步對候選人產生認同。今年的選舉場上,這些現象都不太容易見到了:候選人不再侃侃而談環境問題,連新聞媒體都鮮少看得到候選人或政黨對此提出的主張。
可是這幾年的環境災害從不曾間斷過。今年不是還有嚴重的土石坍塌嗎?環保署不是前陣子還查獲台南和高雄等工業廢水污染?
自去年政黨輪替,民進黨上台成為執政黨之後,使得各界矚目這次選舉是否產生鐘擺效應,成為政黨對決的重要戰役。大多數的人都只能透過媒體報導才能得知政壇運作情形﹔然而往往報導出來的多半都是魔幻政治語言,加上幾招顯目的肢體動作,其他的議題討論就顯得太過吉光片羽了些,完全不似生活週邊的事情,比較容易讓我們感受到改善的情形。可惜也可悲的是,媒體沒有呈現的,候選人就覺得不重要。愈覺得不會上媒體的,候選人愈不可能花太多時間去費心,於是惡性循環。
今年的選舉更較以往奇怪之處是,往年每每有不同領域的公益團體會舉行記者會,公布對於現任立委於任期間的表現,或者公開為該團體評鑑認為較優秀的候選人在媒體表達支持之意。這些也完全在媒體報導中付之闕如,除了11/28社工專協等社福團體召開那唯獨一場評鑑記者會以外。全國由北到南,要選出二百多席立法委員,有超過三、四百人角逐這場立委席位及下屆縣市長寶座,竟然在每天的選舉新聞中,不是誰吐口水誰掉淚,就是誰愛台灣誰賣台...,接受現場CALL-IN的評論節目主持人總喜歡說「牛肉在哪裡」,講完話鋒一轉還不是也超級無趣的爭相討論誰愛哭、誰賣台...。真的想知道討論牛肉問題的民眾,還很難找到適當的節目收看!
有個朋友突然問我:「環境政策或環境議題在這次選舉中,到底是完全被消音?還是其實根本沒人發聲?」這真是個好問題,我也覺得很奇怪,很想問問這問題。只是,我們的疑問,應該向誰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