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偽虎鯨 | 環境資訊中心
深度報導

再.見.偽虎鯨

2001年07月06日
作者:王緒昂

去年的整個夏天,我沒有看到偽虎鯨。

偽虎鯨是一種身長可達六公尺的大型海豚,雖然在過去的海上觀察記錄中,牠們較少被發現,無法與花蓮海域其它常見小型齒鯨的高發現率相提並論;但自從1995年的首次相遇後,每個夏天總會巧遇幾次,在花蓮港外的無垠大海中看到這海獸黝黑的身形。如同巡弋大洋的船艦般,牠們無懼於海上作業船隻;而快速游動後的破水動作、突出海面後濺起的大量水花及灑在身軀的光斑,更使牠們像極了神出鬼沒的潛艇。若與小海豚不時在水面翻跳的輕佻相較,牠們沈穩海面浮沈與溫和神態都能彰顯現出高貴的氣質,使牠們不同於大多數的小型齒鯨。

但是,偽虎鯨為何消失在北花蓮海域?我們都在猜!

在海上航行著,我試圖往食物鏈的方向思索,偽虎鯨的離開是鬼頭刀減少造成的嗎?

偽虎鯨喜愛獵捕鬼頭刀魚,無論是從研究報告,或是由過去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的海上觀察記錄中,都能看出這樣的現象。而鬼頭刀又為何減少了呢?我想到近年來出海時的景象:飛魚,鬼頭刀的主食,體型變得較小、且數量銳減。是否在飛魚-鬼頭刀-偽虎鯨的數量關係間,可以推敲出些許原則,能夠用來合理解釋我們在海上的觀察現象?

飛魚是蘭嶼達悟人的重要食物,島上家家戶戶晾晒飛魚乾、幾乎餐餐飛魚配地瓜或芋頭,便能看出飛魚在達悟的餐飲文化中的地位。達悟人以小船作業捕捉飛魚的方式、以及飛魚祭的許多規則與禁忌,都讓飛魚的捕獲量不可能過大,更不至於導致魚源枯竭。然而,前兩年蘭嶼飛魚汛期的漁獲量大減,飛魚哪裡去了?

其它配備機械網具的動力漁船紛紛前往蘭嶼海域作業,非但過度捕捉飛魚,甚至以集魚取卵的方式擷取飛魚卵以供應廣大的市場需求,可能是造成近年海上觀察到飛魚量減少、飛魚逐年消失的主因。

是不是可以這樣推測:飛魚-鬼頭刀-偽虎鯨這段食物鏈已經出了問題,以致於我們不容易再與偽虎鯨邂逅海上?飛魚乘著黑潮來到臺灣東南海域,還來不及見見與牠們共生的達悟朋友,就已成群命喪於商業漁撈;牠們也沒機會繼續北行,來到花蓮海域見見美麗的七星潭、三棧溪、太魯閣,與許許多多在海上等待並且思念著牠們的人們。

飛魚到偽虎鯨這段食物鏈,雖然只是藍色海洋複雜食物網的一小段,卻已經可以看出其間顯著的數量變化關聯性。若是把食物鏈延長,再與其他食物鏈交錯連結後,則任何環節所具有的影響力,或是出了些微差錯對海洋所產生傷害,都將難以估算。

從過去來自陸地上的工業廢棄物排放、垃圾土石污染危害,以及海中過度捕獵、流刺網與不合宜的漁法所造成的傷害,其實都已經開始快速浮現出來。漁船出海捕不到魚、魚市場難得看到一些高經濟價值的魚種、並開始販賣以往認為不好吃的下雜魚獲,這些現象都顯現出目前的沿海漁業困境。而海洋環境的維護,也必須要從冷氣房中的研討會形式,儘快轉成為具體可行的行動方案與挽救措施。

當土地受到毒害,我們將目睹一個花不香、鳥不語的景況,也面臨著寂靜的春天。當海洋受到污染、過漁的傷害,也許我們依然有個時而波濤洶湧的湛藍水體。只是在失去了所有生命力後,她會更顯沈默,而我面對她的每一回航行,也都將更孤寂。

2001年5月7日,在隔了一年多之後,我又在海上看到偽虎鯨,並且看到牠們在海上競逐鬼頭刀魚。牠們還沒有放棄這塊海域,也似乎沒有放棄我們!但是,過去祖先們欺辱沈默的海洋,在取盡生活所需之後卻以汙物灌住入她的身軀,輕忽了海洋健康的重要,也造成海洋污染與魚源枯竭的窘境。若是我們對海洋仍不改強取豪奪的經營方式,偽虎鯨終將遠離子孫的土地,甚至從這星球上離去。

海洋的.生態的.環境的.文化的.後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