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起能源改革的珍珠 民間再生能源盼政策支持 | 環境資訊中心
地球公民通訊

串起能源改革的珍珠 民間再生能源盼政策支持

2015年08月10日
作者:蔡卉荀、李翰林(地球公民基金會能源與產業部主任、政策研究員)
 
一顆顆能源改革的珍珠。圖片來源:擷取自韓國首爾減少一座核電廠計畫應英文手冊。

今年(2015)1月,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簡稱綠盟)邀請南韓首爾大學尹順真教授來台分享首爾市「減少一座核電廠(One Less Nuclear Power Plant, OLNPP)」計畫,引起社會廣大共鳴。此計畫透過節能、提升能源使用效率、發展再生能源,讓擁有1000萬人口的首爾在一年半內成功省下204萬噸油當量能源,相當於一座核電機組一整年發電量,也將能源自給率從2.8%提高到5%!這令人驚豔的成果,不僅引起全球關注,台灣兩大黨也紛紛表示支持台灣朝減少用電量,邁向非核家園的方向前進。

減少一座核電廠 OLNPP簡介

經歷福島核災衝擊、南韓大停電、密陽反電塔抗爭之後,首爾市府提出了OLNPP計畫。包含十大核心行動、70多項子計畫,例如補助居家安裝小型太陽能光電板、繪製全市陽光地圖、公共場所全面使用LED燈具、提供舊建物節能翻修低利貸款、加嚴新建築能源標準、創設獎勵制度等(詳見專題報導:http://bit.ly/1aGPFCe)。其實這些政策並非獨創,在台灣也有類似方案。

但OLNPP的各項行動方案,不是欠缺關聯、不同機關各自為政的大雜燴,而是相互整合、為完成共同目標的整體政策計畫。其最大特色就是公民參與政策規劃與執行。自政策規劃之初就邀請社會中具行動力及影響力的公民團體參與,不僅協助提出符合市民需求的方案,更建立市民參與執行的機制。故能獲得廣大市民認同,成效卓著。

台灣其實也有公民參與的類似機制,如行政院永續會、高屏溪流域管理委員會和全國能源會議等,卻總是流於形式,而無實質作用。所以,首爾的公民參與是如何執行?政府組織如何與公民團體合作?彼此的角色與權利義務又為何?這些才是OLNPP計畫的「眉角」,也是我們本次參訪最想蒐集的資訊。

今年4月,綠盟、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簡稱媽盟)、綠黨及地球公民前往首爾拜訪了OLNPP發源地銅雀區盛大谷(성대골音譯)、OLNPP執委會主席安驃國先生(音譯)、執委會能源專家兼重要協調者李佑真女士(Lee Yu Jin音譯)、首爾市氣候變遷局能源市民合作科鄭希君科長(音譯)及朴元淳市長在野時所成立的美麗基金會。

能源自主與共享的社區:盛大谷

盛大谷是一個5萬5000人的社區,雖位於首爾市,卻有著小鎮的純樸風貌。順著馬路往上,沿途許多蔬菜小販,小吃店、五金行、文具店一應俱全。特別的是,不少店門口貼著「能源優良商店」貼紙,這正是社區能源計畫的展現。

前社區圖書館館長金少英說道,福島核災後社區媽媽驚覺核電是不正義的能源,除了造成電廠附近居民痛苦,也破壞下一代的生存環境。社區討論後發現與其仰賴外部電力,不如鼓勵節能並使用社區自產的綠能,才能更安全、有效率地利用能源。既減少碳排放,又不必犧牲生活品質。

於是媽媽們集結了50個家庭舉辦節能競賽,並成立「能源超市」、打造「太陽能行動咖啡車」。除了引薦節能綠能產品外,更著重能源轉型教育及建立社區互助系統。慢慢地,越來越多人瞭解能源,甚至進入家庭、商店,提供能源診斷和建築節能改造服務,每年約協助800家戶。2011至2013年間,盛大谷的人均用電量一路下滑,甚至比銅雀區還少20%,逐漸成為能源自主社區。盛大谷的經驗也為首爾市指出一條不同的能源改革道路,其中節約、民主、社區、分享更成為OLNPP計畫的精神。

市府、NGO和企業協力共同完成目標

由於租稅屬於中央的權限,因此首爾市府並未以租稅減免提供企業參與計畫的誘因,而是透過政策幫忙創造市場需求以擴大企業業務範疇。例如為了降低建物屋頂溫度,減少空調耗電量,市府就以政策鼓勵建物屋頂漆成白色,並幫忙推薦製造白色油漆的優良廠商;市府也鼓勵宗教廟會活動可以採用LED燈代替傳統燈泡,讓相關產業可以找到更多商機。

此外,首爾市府還倡議減少東大門市場的營業時間,以及推展一月一次或一週一次準時下班來減少企業加班時間。除了藉此節約能源以外,準時下班也能增加市民的家庭生活品質。在「區公所」的層級,首爾市府也設計政策誘因,以地區競賽的方式,讓各個行政區去踴躍爭取企業合作,在25個行政區中,能獲得越多企業響應或安裝越多太陽能板的行政區,隔年就可以分配到更多的預算。與此類似的地區競賽項目,共有20多個,除了能源,還有廢棄物管理等項目,藉著預算誘因,鼓勵地方行政區多多與企業共同合作。

上述公私協力的工作模式相較於過去市府的運作模式有很大的差異。以前企業是受市府管制的對象,在OLNPP計畫下則增加了協力合作者的角色。首爾市府創造了一個與企業共同合作的模式,一起交流創造能源事業。整體來說,NGO和學界有想法、首爾市府有人力、企業有產品,三者在OLNPP裡密切合作完成目標。

市府開創能源產業

以前若倡議企業節約能源,會被認為只是單純對老闆有利。因為在節約的口號之下,員工可能會感覺冷氣不夠冷、燈光不夠亮,而感到工作環境不舒適。為此,市府則以「能源正義」的角度,提出了「能源池」與「能源福利」政策。企業節約所省下來的能源將會歸入能源庫,再以社會福利的方式提供給社會弱勢、需要能源的人。市府也成立基金會,接受企業捐助節能商品給社會弱勢、需要節能的家戶。這都讓企業內的員工也能透過節約能源和參與計畫得到榮譽感。

另一方面,第一階段市府每年培訓100位「能源設計師」,協助有浪費能源現象的公私場所規畫節能方案。有了三年培訓能源設計師的經驗後,第二階段市府進一步創設了10人的「能源福利師」。能源福利師的工作,是協助弱勢且需要能源的市民在能源池裡找到能源,並協助安裝企業贊助的節能電器商品。

市民最在乎工作機會,每年若有100位能源專業者可從事能源相關工作,例如開設合作社等,就能一方面協助政策推展,另一方面增加工作機會,這對市府來說也是互謀其利。

韓國綠黨李佑真主席說:『核電黑社會』是發源於韓國的學術名詞,形容被核電黑幫綁架的韓國社會現象。攝影:李根政。圖片來源:地球公民基金會 盛大谷店家門口貼著「能源優良商店」貼紙。攝影:李根政。圖片來源:地球公民基金會

正確的政策方向+公民參與+修正機制

要將一個政策從社區層次擴展到城市治理,需要先對城市現況有充分掌握與研究,才能提出具體明確的政策目標及方案,爭取市民支持。

市長朴元淳當選前為人權律師,20多年的社運經驗,讓他深知民間創意和動能才是社會進步的驅動力。而他所成立的三個民間團體「Hope Institute」、「People's Solidarity for Participatory Democracy」、「Beautiful Foundation」,分別著力於政策研究、人權及參與式民主倡議、社會創新改革,奠定了日後市政所需的研究基礎和行動經驗。

2012年朴市長宣布以「兩年內省下200萬噸油當量能源、能源自給率達4%」作為能源政策目標,並新成立氣候變遷局以作為計畫的幕僚與政策執行的整合單位。首先在政策方向上,邀請了19位具有社會聲望的各界人士組成市民委員會,確認OLNPP計畫的大方向;在執行面,則另外邀請48位認同政策目標且具影響力、行動力,來自於環保、教育、文化、宗教等民間團體、學界、媒體與產業的民間代表組成「執行委員會」,負責規劃、統籌管理OLNPP計畫。執委會由南韓氣候變遷行動組織(ICCA)領導人安驃國先生與副市長擔任共同主席;氣候變遷局則下設環境政策科、綠色能源科、市民合作科,負責執行並管理執委會通過的計畫方案。

然而,計劃初期卻不如想像中順利。由於市民團體的運作與公務員慣常工作模式有明顯差異,因此執委會內部運作常發生衝突。但因市長認定計畫成敗關鍵就在於市民團體參與,故不改其支持態度。直到後來執委會分成「能源生產、能源效率、能源節約、能源溝通」4個小組,藉由每周2~3次頻繁開會,不斷磨合、討論、聚焦,才逐漸改善會議效率,也產生彼此互信,進而提出富創意又具可行性的行動方案。

李佑真女士與金少英館長也提到,彈性修正機制也讓政策更完善。除了委員會例行檢討外,盛大谷也常成為政策方案的實驗場。縱使是立意良善的政策,也要在社區執行後才能看出矛盾所在。此外,市府也常舉辦市民論壇,讓廣大民眾能參與討論,反映市政良窳。市長及局處首長都會出席,傾聽並加入討論;同時也在市廳設立市民發言台,民眾隨時可以來表達對市政的批評與建議。

儘管擁核的中央政府不支持地方能源改革,但首爾的成功已鼓舞了其他城鎮追求能源自立的渴望。包含執政黨領導的工業大城京畿道,也將在今年6月5日宣布能源自給率要在2020年前從28%提升到50%。李女士表示,京畿道也學習首爾模式,正與市民團體合作規畫用電管理、擴增天然氣與再生能源機組,進行能源轉型。李女士說:「希望從首爾開始的能源轉型,能影響更多地方政府,讓韓國漸漸擺脫對核電依賴。」

地球公民、綠盟、媽盟、綠黨聲援南韓反對新古里核電廠計畫記者會。攝影:陳郁綺麗。圖片來源:地球公民基金會 首爾Amsa廢水處理廠上方安裝太陽能板,善用城市中既有的土地來發電,不須再開發新電廠。攝影:蔡卉荀。圖片來源:地球公民基金會

新能源的台灣嘗試

南台灣廢核行動聯盟今年初舉辦節能減碳系列講座,邀請各方專家談台灣節能與綠能發展。會中,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張揚乾先生分享2010~2013年間台達電研發的高能效電子產品已在全球省下119億度電、減少640萬噸碳排放,證明有遠見與社會責任的企業,可以帶動更多的環境保護行動;新北市低碳社區學會潘睿祥理事長從自家大樓改造,分享完整的節能減碳方案,但囿於建築法規與成本,讓許多大樓管委會不敢投資;屏東環保聯盟洪輝祥老師裝設太陽能板供應彩虹餐廳六口大冰箱所需電力,實踐綠能創業夢想,但因為自己發電自己用,竟必須自費而無法向銀行融資,至今仍未損益平衡;亞太燃料電池公司研發安全的低壓氫能科技,可將日間太陽光電儲存於無汙染的氫電池內供夜間使用;無廢氣的氫能機車只排水氣,比傳統機車更環保,但政府受制於能源市場壟斷,仍不願開設加氫站;台南社大則致力推廣太陽能DIY,降低技術門檻,但受限於法令規章,無法並聯到家裡的電路系統。

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則帶領民眾參觀屏東縣沼氣發電與養水種電。中央畜牧場蘇場長解說沼氣發電不僅淨化養豬廢水,每月還可省下35萬元電費,約6年可回收設備成本。原本想幫無能力投資設備的小型養豬場處理廢水並供電給社區,卻被認定會違反《電業法》;養水種電原意是幫地層下陷嚴重區開創新經濟模式,但受限法令只能長途輸送賣給台電,不能就近供應社區使用,徒增能源耗損,而連年下滑的收購價格也讓經濟效益越來越少。

台灣的陽光、風、地熱、洋流、生質能等再生能源相當豐富,企業、民間組織早已投注人力、資金與時間開發節能、綠能技術。但落後的能源政策卻束縛了民間潛力,也延宕了能源改革的步伐。

今年的全國能源會議仍是內耗與空轉,原能會主委甚至說「不管會議結論為何,都不會影響既定政策」。再次驗證六年前的批判:台灣不缺能源會議,只缺政治決心。

民間的開創、研發與行動宛如一顆顆珍珠,政府的能源政策則是將珍珠串起來的絲線。首爾市府已經打造出一條耀眼的項鍊,台灣政府要跟上、敷衍還是抗拒,就看人民能不能讓政府拿出決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