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政治服務的計畫:區域計畫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為政治服務的計畫:區域計畫

2015年08月12日
作者: 黃子倫(建國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兼任講師)

區域計畫對於大眾而言是相當陌生的議題,區域計畫簡言之是:「國家規劃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則」,因此土地規範都必須在區域計畫上。各地方政府將未來數十年的發展提出具體的發展願景,並做為未來銜接國土計劃法的過渡機制,也因此區域計畫屬於大範圍的架構、上位法的原則來影響都市土地、非都市土地。

2013年10月內政部頒布全國區域計畫,並要求各縣市政府必須訂定「縣市區域計 畫」,整體地審視2026年以前各縣市的發展規劃。那麼區域計畫就在2026年前訂定目標是不可動搖的嗎?不是,各地方政府可透過約數年一次的通盤檢討進行滾動式的計劃變更。既然區域計畫是滾動式,那麼它到底扮演什麼角色呢?筆者以台中市區域計畫來窺其一二。

面對新訂擴大都市計畫區,新庄子將會何去何從?攝影:黃子倫

驟變的願景

台中前市長胡志強甫就任時,即喊出「文化、經濟、國際城」。在這願景下各局處努力透過建設來滿足文化、經濟、國際城。因此我們可以參見102年擬定台中市區域計畫,具備胡志強主政時期所主張的建設,例如27項重大建設計畫與12項旗艦計畫。同時,發展過程中以「開發」為導向,如新訂或擴大都市計畫中劃設面積達3000公頃開發地、交通運輸上則有BRT與相關捷運配套的規劃。但2014年政黨輪替後,市長林佳龍即提出「智慧創新」、「幸福樂活」、「生態城鄉」的城市願景進行計劃統整,而改朝換代後的計劃,也帶來不同城市想像。

改朝換代的計劃

2014年政黨輪替後台中市政府委託龍邑規劃公司進行新版草案擬定簡報。在此簡報出爐後,可以看見市府對城市願景想像與規劃。其中空間分為八大策略發展分區,並更進一步的做四大生活圈,增設都市成長管理線來管理都市蔓延議題,同時新版簡報也呈現人口衰退、舊城區改造議題並納入整體規劃。

從已公開的新版市府規劃簡報而言,計劃已與102年前胡志強政府有許多改變。這些改變主要是採納城市現況,例如人口修正、工業區閒置議題、檢討農地總量以及設施型分區、都市新訂擴大劃設重新檢討,都可見林市府團隊更進一步貼近都市現況。然而,林佳龍市府目前尚未擬定新版台中市區域計畫,主要資料規劃為簡報呈現,因此未來市府公佈台中市區域計畫時,仍待大家共同檢視。

誰的計劃?

區域計畫影響台中未來數年發展,即便轉動式的通盤檢討能調整計劃,但計劃仍須受區域計畫所限制。因此具上位法的區域計畫擬定,城市治理者需思考更長遠的城市目標,方能使城市更具願景的發展。以台中為例,計劃經常受到政黨輪替影響而改變,且受限於任期壓力,市府多以短期利益分配為主,而非透過足夠的時間了解各地,這使得區域計畫成為空間利益分配的結果,難以是與社會與時俱進的市民共同意識來發展。另一方面,市民除了公聽會外,並沒有任何培養市民了解區域計畫,或是參與的機制,這使得區域計畫不論在哪一個政黨所執政下都成為服務政治的工具。

有些事被忽略了......

現行全國與各縣市區域計畫正在進行,但仍有幾點在討論中被忽視:

一、缺乏動態規劃與跨域結合的機制

區域計畫仍著重於空間分配,在區塊劃分下環境卻是跨縣市互相影響。因此面對未來跨區域議題,如:城市發展與氣候變遷、越域引水等環境議題,又該如何整合不同區域?同時,面對瞬息萬變的社會,制訂長遠的政策目標後,如何有彈性的因應全球化下產業結構變遷?,舉例台中或是中南部被劃設石化產業區,是否產生閒置工業區與產業難以轉型問題?因此面對區域計畫下,城市和區域當局政府須有超越行政範圍的思維。同時,各部門需要更多的協調,透過跨部門、跨域治理與協力合作,才能因應全球化動態時態變遷。

二、消失的民眾參與

台中市區域計畫民眾參與機制為11場民眾公聽會以及8場民眾公開說明會,且上述兩個場合均以102年12月前已經完成。市府面對區域計劃修改,目前也尚未得知重新公展的態度。面對城市的改變,民眾不但沒有參與的空間,更難有提出城市願景的訴求,而城市的未來就受執政者所決定。

一座城市具備前瞻願景,必須需要廣泛的民眾對話,對話過程也是每個人參與自己家園成為公民的過程,因此區域計畫不該成為政治利益輸送往來的結果,應是在民主化進程下市民所共同擁有的城市。

三、誰擁有發語權?

「市民能有多少主動參與規劃的機會?」影響區域發展數年的計畫,任何一本草案、簡報呈現的是執政者對於城市願景的想像,在這充滿巨大利益與分配的計劃中,市民是毫無發語權,隨任何執政者即決定城市的未來。如此結果市民不會以城市為榮,因為那永遠都是執政者的城市、利益分配的結果。市民的緘默,代表著區域發展永遠無法邁向民主的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