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沒下落 馬國蘇門答臘犀牛宣告野外滅絕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近十年沒下落 馬國蘇門答臘犀牛宣告野外滅絕

2015年08月25日
本報2015年8月25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儘管馬來西亞投入了大量調查資源,科學家還是自2007年起就完全找不到蘇門答臘犀牛(Dicerorhinus sumatrensis)的野外蹤跡,只剩下2011年和2014年為繁殖而圈養的兩頭母犀牛。

科學家因此認為,該物種已經在馬來西亞野外滅絕。

馬來西亞只剩下兩頭為繁殖而圈養的蘇門答臘母犀牛。圖片來源:brett211(CC BY-SA 2.0)

跨國戀難成正果 棲地破碎保育難

這個結論發表在國價保育期刊《Oryx》上,該期刊由哥本哈根大學巨觀生態學、演化與氣候中心所主持,研究合作夥伴包括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國際犀牛基金會,以及發表瀕危紅色名錄的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

蘇門答臘犀牛是亞洲數量最少,也是最後一種兩角犀牛,已經在地球上存在超過兩千萬年。蘇門答臘犀牛在歷史上曾遍佈東南亞,現在卻只有印尼僅存野外個體,數量不到100隻。

根據估計,印尼的野外個體分散在三個獨立的族群,其中一個族群過去10年間數量大減了70%,和1980年到2005年間,蘇門答臘最大保護區Kerinci Sebelat國家公園的犀牛從500隻減至滅絕有著相同的趨勢。

除了野生族群外,目前全球有九隻圈養的蘇門答臘犀牛,其中之一在美國辛辛那堤動物園(即將移至印尼),三隻在馬來西亞沙巴,準備透過體外受精繁殖,剩下五隻在印尼蘇門答臘犀牛保護區。

野生不到百隻 印尼擔起保育大任

專家呼籲印尼加緊保育工作的腳步。

專家認為,解決辦法是建立密集管理區、增強盜獵防護措施並移入犀牛個體,增加交配機會。「要保護僅存的蘇門答臘犀牛,最好將牠們視為群聯族群,也就是以全國性或跨國的單一計畫來管理,以最大化整體出生率,包括目前被圈養的個體。」生態學、演化與氣候中心博士生Rasmus Gren Havmøller說。

密集管理區和群聯族群策略,是2013年四月新加坡蘇門答臘犀牛高峰會產生的主要保育方案之二,同年,印尼政府簽署班達楠榜宣言,同意執行這些保育策略。

「印度前總理甘地的太太直接介入,建立老虎計畫,成功拯救印度虎免於滅絕。印尼總統Joko Widodo也可以以相同的方式幫助蘇門答臘犀牛。」研究作者之一、WWF亞洲犀牛與象行動協調人Joko Widodo說。

另一位研究作者、印尼犀牛基金會董事Widodo Ramono進一步解釋:「印尼政府應投入更多心力於犀牛保護,包括建立密集保護區、加強調查已知棲地、棲地管理、圈養繁殖,並動員國家、地方政府以及其他相關資源。」

兩年前的保育計畫 仍在等候政治決心

亞洲黑市的犀牛需求居高不下,盜獵仍然嚴重威脅犀牛生存。

科學家提及的全球保育策略中,還包括就地持續發展犀牛保護單位,保護僅剩的繁殖族群。雖然目前這個計畫已經實施,但研究作者認為仍有必要強化這些保護單位對抗盜獵的能力,尤其在北蘇門答臘。

圈養繁殖於2013年起成為主要保育行動之一,但關鍵的繁殖技術還需要數年時間發展,而科學家認為,我們很可能在這段期間失去所有的野外蘇門答臘犀牛。

【相關文章】

【參考資料】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