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關愛日」 雲南環團號召公眾改善水資源 | 環境資訊中心
中國新聞

「滇池關愛日」 雲南環團號召公眾改善水資源

【兩岸環境交流──從水之源看水資源,系列報導1】

2015年09月14日
本報2015年9月14日中國昆明訊,詹嘉紋報導

昔有「高原明珠」美譽的滇池,是雲南最大的淡水湖,也是民生飲用、農田灌溉、工業用水等主要來源;然而現在的滇池雖是國家級旅遊度假區,也仍是百姓休閒、遊憩之處,但清澈的水體已然混濁、污染嚴重。

骯髒的滇池水。攝影:晁瑞光。
骯髒的滇池水。攝影:晁瑞光。

由於滇池與昆明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為了讓公民成為水環境治理的重要參與和監督力量,當地環保NGO「綠色昆明」於2009年7月起,每月最後一個禮拜天,發起「滇池關愛日」行動,號召市民共同探訪滇池流域的草海、外海、河流、水庫、飲水工程,檢測水質健康、監測污染等,並針對發現的問題,向公部門申報、提出建議。

水庫哀歌

13日,綠色昆明即帶領由台灣環境NGO代表組成的「兩岸永續水資源交流團」,以及其他志工到滇池上游的「沒底坑水庫」進行水質監測。

1955年後,滇池上游各條河流修建了十餘座大中型水庫,沿湖修建幾十座電力排灌站。「沒底坑水庫」建於1976年,據2009年昆明日報報導,由於附近95戶養豬戶將豬糞直排水庫,短短兩個月內其水質便從清澈、環境優美變為長滿浮萍、惡臭刺鼻。

沒底坑水庫。攝影:晁瑞光。
沒底坑水庫。攝影:晁瑞光
沒底坑水庫覆蓋了一層綠膜。攝影:晁瑞光。
沒底坑水庫覆蓋了一層綠膜攝影:晁瑞光

現場見到水庫湖面,果然布滿綠藻,空氣中飄蕩著硫化物氣味,記者一開始還以為當地有硫磺,但資深志工丁大哥表示是畜牧業廢棄物所致,他說,雖然養豬戶數量已大幅減少,但「遺毒仍在」。

志工們隨即分組,以試劑分別檢測水庫表面及水庫較底層水的狀態。梅念蜀說,2015年6月中,他們又發現水庫遭到污染,水質狀況猶如「綠漆」,取樣時還因表面綠藻太厚,水桶沈不下去,當時與會的志工皆「驚呆了」!

志工分組測水質。攝影:晁瑞光。 水中氨氧質(高含量)。攝影:晁瑞光。
志工分組測水質。攝影:晁瑞光。 水中氨氧質(高含量)。攝影:晁瑞光。

今日水質雖然比當時稍有改善,但何以在深山中的水庫污染會如此嚴重?梅念蜀表示,6月中發現污染後,他們向官方反映,媒體也來報導。7月初環保局、水務局等相關單位現勘,判定主要污染源附近小村居民的生活污水。而環保局認為,近幾年有許多塑膠瓶回收加工小工廠遷至此郊區,在清潔塑膠瓶的過程中產生了大量污水。而沒底坑水庫因位於地勢最低處,導致污水全集中於此。

但如何改善?市民是否會喝到污水?官方僅表示此處自2014年12月起已非取水點,不再供水。

但梅念蜀認為,官方的調查太模糊,因此除了水質檢測,他們也透過詢問附近居民,搞清楚問題可能出在哪,同時也能瞭解河流、水體的在地觀點,不只是從外地人角度來思考、看待。

水環境與山林保護息息相關

行至水庫,需健行約一小時,沿路卻看到山區正在開挖,紅色的土壤大量裸露, 志工艾雪說,這是在修建環城的高速公路。

山路旁赫見大面積開挖的固坡工程。攝影:晁瑞光。
山路旁赫見大面積開挖的固坡工程。攝影:晁瑞光。

而這幾乎已成了昆明山林的常態命運,梅念蜀說,山林開發,讓水資源狀況變得非常不穩定。滇池的水量補充主要來自39條河流,另外還有許多林間不知名的暗流,但因開發主義當道,砍伐許多林木,許多暗流就此乾涸。

幾年前昆明遭逢了百年大旱,但在舉城缺水的狀況下,有個小村卻不受影響,可如常種水稻。然鄰近500公尺的另一個村,土地卻因乾旱而龜裂。

梅念蜀說,箇中差異在於,沒缺水的小村擁有一座村民稱為「神山」的森林,不得隨意砍伐,因此在大旱中,小村仍能保有豐沛水源。

山林與涵養水資源息息相關,因此各種重大建設毀林砍樹的行為,也更令人憂心。雖然政府、廠商總會另行規劃植被區,種上新的植物以示補償,然而自然環境的精密與環環相扣,再加上氣候變遷加速、加重衝擊,環境及當地居民仍得蒙受未知風險。

補償林,即工程單位另行規劃的植被區。攝影:晁瑞光。
補償林,即工程單位另行規劃的植被區攝影:晁瑞光

發揮民間力量  公眾參與救環境

面對種種環境問題,綠色昆明總幹事梅念蜀表示,公眾參與是守護的重要力量,透過每月一次的「滇池關愛日」,昆明的居民能瞭解平日所用的水資源面臨到什麼危機,對身邊環境不再漠不關心。

綠色昆明總幹事梅念蜀。攝影:晁瑞光。
綠色昆明總幹事梅念蜀。攝影:晁瑞光。

而「滇池關愛日」不只有檢測行動,梅念蜀進一步解釋,活動也會帶入生態攝影、遊賞山林等元素。除了讓志工瞭解、體會水體周遭的環境,在親近自然的過程中感受到趣味,就容易與環境建立連結,增加關心及守護環境的意願。同時也透過媒體及社群平台,經營及培力活動志工,至今已有1000名志工。

在報紙上看到活動廣告,第一次來的志工段先生表示,環境保護十分重要,而且要越多人參與越好,他以後一定會繼續參與這樣的志工行動。

台灣觀點

對於綠色昆明推廣環境行動公眾化的努力,參訪團團員之一、台北市野鳥學會總幹事何一先認為,考慮到昆明的社會條件,一個7百萬人的大都市,環境問題百百款,環保組織卻寥寥可數。沒有什麼資源的NGO能堅持做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環境監測和環境教育,是很不容易的。綠色昆明採親民路線,讓志工也能加入環境監測的方式,值得台灣NGO瞭解。

生態工法基金會副執行長邱銘源也表示,中國人漸漸發現賺了那麼多錢,卻買不到乾淨的環境,促使一些人開始反思、想投入行動做出改變,這讓綠色昆明能夠持續下去。雖然中國環保還在啟蒙階段,但它是一個發展非常快的國家,就像許多中國農民從沒用過電話,卻直接跳到使用智慧型手機。他認為,當中國開始發現環保的價值或趨勢,改弦換轍的行動將會是跳躍式的改革。屆時,將遠遠超越台灣。

綠色昆明」成立於2006年,是一個由熱愛自然、關心環境的志願者組成的非營利環保組織。目前正職人員僅三人,使命為運用公眾參與、政策宣導的手法解決本土流域環境問題 。未來三~五年主要工作方向為「水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破壞干預、公眾參與」。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