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音飄揚、藝術生根 鳥松濕地公園首辦環境藝術季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樂音飄揚、藝術生根 鳥松濕地公園首辦環境藝術季

2015年10月05日
本報2015年10月5日高雄訊,特約記者李育琴報導

高雄市野鳥學會4日在鳥松濕地公園舉辦第一屆環境藝術季暨創作營開幕活動,鳥會總幹事林昆海表示,這是鳥松濕地首度舉辦環境藝術季,邀請5位藝術家利用濕地公園內的自然素材,引導民眾一同參與環境藝術創作。這些作品除了豐富濕地公園內涵,也希望能吸引社會大眾一同關心環境生態。

4日開幕活動中,共展出包括連宏珠創作的「歡樂音樂會」、林麗華的「風華再現」、柯燕美的「愛心牆」、賴芳玉的「稻鴨」,以及洪琳茹的「樹窩」等作品,藝術家們為現場民眾進行策展導覽,作品中傳遞出尊重自然、保護棲地的理念。

賴芳玉在鳥松濕地內自然農法水稻田創作「稻鴨」表現稻與鴨的共生共贏、讓濕地生態生生不息。攝影:李育琴。

賴芳玉在鳥松濕地內自然農法水稻田創作「稻鴨」表現稻與鴨的共生共贏、讓濕地生態生生不息。攝影:李育琴

藝術家辦工作坊 帶親子一起進行自然藝術創作

位於澄清湖旁的鳥松濕地是全國第一座濕地公園,在高雄鳥會的認養經營下,除了棲地營造良好,生態豐富,每年有許多學校到此進行學童環境教育課程。鳥會的志工組織也非常活絡,積極參與課程與服務,週末假日民眾來此賞鳥休憩,鳥會亦提供導覽解說服務。

過去幾年,高雄鳥會每年都會邀請藝術家在鳥松濕地內做1~2件自然藝術創作,點綴在公園林地之間,今年為了擴大濕地維護管理的成效,透過鳥友也是藝術家柯燕美擔任策展人,邀請其他4位藝術家一起,成功舉辦了第一屆的環境藝術季暨創作營活動。

除了藝術家個人的作品,週末也舉辦了環境藝術教育工作坊,招募親子與藝術家一起創作。高雄鳥會指出,希望透過藝術和生態的結合,運用園區內的自然素材帶領民眾創作,同時思考人和環境的互動關係。

尊重自然、關懷物種  藝術創作推廣生態保育

在樹林間不絕於耳的鳥聲背景中,正興國小弦樂隊小朋友在藝術季開幕活動上演奏著古典樂〈卡農〉,音樂、藝術和自然環境的結合,讓鳥松濕地展現出多元功能。鳥松濕地的主管單位觀光局科長張博宇表示,未來希望擴大生態與藝術的結合,以多元、跨域合作方式,來推廣濕地生態保育。

音樂、藝術與自然的跨界結合,推廣生態保育教育現有多元的方法。攝影:李育琴。

音樂、藝術與自然的跨界結合,推廣生態保育教育現有多元的方法。攝影:李育琴。

在濕地公園入口自然中心旁的空地上,藝術家連宏珠用野葡萄藤、枯枝和棕櫚樹葉柄、月桃葉等,創作了2隻正在演奏小提琴的蜘蛛和螳螂,好像呼應著正興國小小朋友演奏的樂曲,正在舉辦歡樂音樂會。連宏珠也在藝術工作坊中,帶著親子動手做了3座昆蟲屋,為昆蟲們打造適合躲藏、棲息的家。

策展人柯燕美以園區砍除的李氏禾和風倒木片設計成祈福卡,讓遊客親手寫下對鳥松濕地的一句話,掛於步道旁的樹枝上,帶有祈福和回饋自然的意味。

此外,為了教育民眾不應在國家重要濕地釣魚、放生等破壞生態的活動,她在木棧步道旁設計了「墻」這個藝術品,傳遞人類不應去侵犯其他物種,也要尊重物種的生存空間。而穿透空間的「愛心」牆,希望民眾能關愛周圍的環境,關注所有物種的需求,達到自然平衡。

林麗華則是在水柳枯木上,設計了停泊其上的蝴蝶,象徵春天的新生命帶來新的視野。賴芳玉透過自然素材創作的「稻鴨」,矗立在鳥松濕地的稻禾示範區,告訴民眾,在自然農法耕作下,鴨和稻共生共贏,也創造豐富的生態,使這個園地成為生生不息的生命搖籃。

洪琳茹則透過創作「樹窩」的過程,納入前來濕地運動民眾的參與,民眾述說其對樹窩的想像,也有人懷念起小時候,想起童年記事。民眾在穿過樹窩時,猶如回到自然的懷抱,找回安全感和想像力。樹窩不僅是很多植物、動物的家,每個人都可透過各自想像,找出個人對這個樹窩的定義。

民眾穿越樹窩,猶如回到自然的懷抱,找回安全感和想像力。攝影:李育琴。

民眾穿越樹窩,猶如回到自然的懷抱,找回安全感和想像力。攝影:李育琴。

高雄鳥會表示,在藝術家的環境藝術創作巧思下,希望引領民眾進一步思考人與環境的關係,讓自己也成為環境的一員,共同愛護環境。

在自然環境中結合藝術創作進行教育推廣,是目前相當盛行的方式,高雄鳥會在有限經費下,雖然首次舉辦,卻為小巧的鳥松濕地增添了一抹驚喜和創意,鳥會表示,未來會持續辦理並結合澄清湖園區,讓鳥松濕地環境藝術季成為生態藝術教育紮根的據點。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作者

李育琴

站在南方的土地,用平躺的島嶼歷史視角,說環境與人的故事。炙風拂面,腳踏黏土之時,試著讓心保持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