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官田是菱角生產地,也是台灣水雉最重要的棲地,菱農老化、慣行用藥,讓水雉的未來充滿不確定性,有一群人為官田想出了新辦法...
秋天是官田最熱鬧的季節。9~11月,是二角菱的產季,常能見到採菱人跪在田裡。老農準備收成,其實他們辛勤工作的成果不只作物,還有水雉的生存。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在水雉身上也能看到。牠們兩端尖細,身體飽滿,尾羽優美修長,線條就像個菱角,牠們不吃菱角,但喜歡住在菱角田,修長的腳趾,即使踩上浮葉也能來去自如。五月是水雉最美的時候,公母鳥會換上漂亮的繁殖羽,當天氣轉涼,牠們會改穿樸質棕色外衣,準備過冬。
原本全台灣平原溼地都有水雉,但開發與污染使得棲地減少,一度剩下不到50隻,1989年被農委會指定為第二級珍貴稀有的保育類,官田,成了最後堡壘。
從前菱農會撿水雉蛋來加菜,1998年政府推動菱農獎勵辦法,只要田裡的水雉寶寶順利孵化,菱農就能領到獎金。通報的巢數越來越多,從1998年的4巢,增加到2014年的414巢,發放了1323萬8000元的獎金。
另外,因為高鐵通過水雉棲息熱點葫蘆埤,2000年以棲地補償概念,由中華鳥會、台南鳥會、溼盟、台南市府、林務局、高鐵公司聯合打造水雉復育區,將十五公頃的蔗田改造為人工溼地,吸引水雉來棲息,隨著水雉與築巢量逐年增加,2007年從復育轉型為水雉生態教育園區,保育與環境教育同時進行。2015年,園區列入國家級重要溼地。
守護水雉,光靠園區是不夠的,外圍的菱角田更是關鍵。然而水雉增加了,菱農卻老了,願意接手的年輕人很少。另一個棘手的問題是用藥。官田地區菱角與水稻輪作,每年十二月,農民用直播法來播種,為了怕種子被鳥類吃掉,會在田埂上撒播浸過農藥的稻穀,2009到2014年,發現272隻水雉因而中毒死亡。
為了鼓勵農民不使用農藥化肥,2010年,慈心基金會推出綠保標章,致力維護健康完整的生態系統,也希望消費者藉由標章,支持參加綠保計畫的友善小農。西庄里長陳水榮已經參加了四年。
綠保計畫要為生物保留生存空間,有些防治資材就不能使用,耕作上更辛苦,後端的剝殼、碾米與包裝,也都有很嚴格的規定。這條對生物友善的路,讓農民艱苦萬分。
2015年6月,友善大地社會企業與水雉生態教育園區合作,提出「陪伴官田」計畫,承諾提撥15%收益,回饋農友。這筆基金,七成回饋現有友善小農,一成給新加入的生產者,兩成作為急難救助。從「吃菱角救水雉」到「陪伴官田溼地,綠色保育永續」,守護水雉往前再邁開一步。
「賺得比較少沒關係,我們是真心陪伴農民。安全健康、能與野生動物共存的農業,才是我們要的。」友善大地社會企業營運長楊從貴說。
與友善大地社企合作多年的李鎮賓,開心有這個新機制。「我們把米賣給他,就像投資這家公司一樣,還有15%的回饋。」
「陪伴官田」計畫,目前有15位農友參與,友善耕種面積接近20公頃,保育水雉,也保護共域的生物,能不能順利運作,需要消費者來支持。
對保育來說,最關鍵的是棲地,對農民來說,最重要的是收入,用心思考,一定能兩全其美。正確的事,需要堅持,時間會讓價值浮現,未來會更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