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性別比失衡導致的剩男風險、社會型態改變引起的晚婚和少子化‥,這些複雜的問題可不是人類社會所獨有。在大海裡飛翔的海龜,也有相同的困擾──母龜太多了!
人類寶寶的性別是由X和Y這兩條性染色體所決定,不同與人類,海龜的性別與龜卵孵化期的溫度有關,這種機制又稱作「溫度決定性別」 (temperature-dependent sex determination)。如果龜卵孵化期的溫度較高,孵化出雌性的比例會比較高,反之孵化溫度低,則會孵化出比較多的雄性個體,這種「高溫雌性,低溫雄性」的規則,有時又被戲稱為「辣妹和酷弟 (Hot girl and cool guy) 」 。
海平面上升和氣候變遷不僅對人類有影響,也影響了其他生物。以海龜為例,沙灘是海龜產卵的地方,對海龜族群的延續影響甚大,而沙灘又特別容易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受到太陽照射的表層,溫度上升得很快,也下降得很快,變化很大;而中層的沙溫則不會太高也不會太低,維持在30℃左右,剛好適合龜卵孵化,但是現在這種微妙的平衡正在瓦解。
美國佛羅里達沿岸的沙灘是赤蠵龜的重要產卵沙灘,西北大西洋海域中絕大多數的赤蠵龜稚龜都是孕育於此。過去四年,佛羅里達大西洋大學的研究團隊在佛羅里達南部的博卡拉頓(Boca Raton)進行調查,海龜學者Alexandra Lolavar和Jeanette Wyneken發現降雨減少、溫度上升等氣候變化正在影響赤蠵龜的性別比,未來可能會影響整個族群的生產力。
赤蠵龜的產卵季為每年的4月到10月,研究人員將產卵季分成前、中、後三期,分別為4月到6月中、6月中到7月、8月到9月,從2010年開始收集卵窩樣本到2013年產卵季結束,一共收集了39窩卵窩的溫度資料與351隻稚龜(平均每窩收集9隻小海龜,大約佔整個卵窩的10%)。為了準確評估稚龜的性別,這些剛孵化的小海龜會被帶回實驗室飼養,等它們長大到120公克左右時,進行腹腔內視鏡手術,觀察性腺來判斷稚龜的性別。等到海龜完全恢復後就會野放,讓它們重回墨西哥灣暖流的懷抱。
與其他侵入式手術相比,腹腔內視鏡手術的操作並不算太複雜,獸醫和研究人員先用抗菌肥皂和碘液幫小海龜洗個泡泡浴徹底消毒,進行局部麻醉後,從後肢的基部開個0.5公分左右的小孔,伸入一根管狀的鏡頭觀察海龜的性腺,確認完畢之後就可以將傷口縫合,加上悉心地術後照料,海龜通常都會恢復地很快。但是性別的判定可就沒那麼容易,需要累積許多經驗,才能從性腺的形狀、顏色、血管分佈和表面特徵,準確地判斷出小海龜的性別。
剛孵出的小海龜,會先帶回實驗室飼養,等到體型夠大,才能進行性別判定。實驗結束後,這些小海龜都會野放回大海。 圖片來源:Florida Atlantic University
「辣妹、酷弟」變「 暖男」?!
研究人員發現近幾年的夏天氣溫比以往的平均值高出2℃,降雨量也比以往來的少,這些氣候改變都會影響卵窩溫度,也會反映在稚龜的性別上。根據卵窩溫度估算與腹腔內視鏡的結果,產卵季中期與後期的卵窩孵出的海龜幾乎全是母的。不過,研究人員也發現到一個特別的現象,那就是產卵季前期因為遇到頻繁的降雨,潮濕的水氣讓沙灘的溫度降低,也讓卵窩的溫度稍微降低了一些。所以,就算氣溫比以往還高,產卵季前期的卵窩還是孵出了較高比例的公龜。
受到降雨量的影響,海龜從原本的「辣妹和酷弟 」變成了「暖男」。這也讓我們重新思考,面對外在環境的改變,這些動物是否會發展出新的平衡機制?從何而來?平衡點又是什麼?
Wyneken指出如果環境改變的太快,以「溫度決定性別」機制的爬蟲類就會面臨性別失衡的問題。因為如果動物性別不是在精卵結合時就決定,而是由孵化時期的溫度決定,那就表示外在環境對這些動物而言特別重要。
舉例來說,分佈在撒哈拉以南非洲(Sub-Saharan Africa)的彩虹鬣蜥,是第一個被發現為「溫度決定性別」機制的爬蟲類,孵化時期的溫度若高於28.8℃以上就會是雄性,反之若遇低溫(25.5~28.3度℃)則會是雌性,和海龜的「辣妹、酷弟 」恰好相反。這是因為沙漠環境中的高溫通常發生在旱季,雨季來臨時降雨豐富、氣溫降低,讓萬物得以生長,適合彩虹鬣蜥的生存,母鬣蜥越多對彩虹鬣蜥整體族群量的繁衍越有利。
溫度決定性別的首次記錄發表於1966年,主角就是它—彩虹攀蜥(Red-heades Rock Agama),學名為Agama agama。公的彩虹攀蜥在繁殖期時,體表會有明顯的顏色,還會用「伏地挺身」的動作,吸引母攀蜥。圖片來源:Chris Huh
也有生物學家認為「溫度決定性別」機制,會影響雄性與雌性個體對環境的適應性,像澳洲塔斯馬尼亞島上的一種小型蜥蜴──塔斯馬尼亞雪蜥(Niveoscincus ocellatus)。產卵季前期的溫度較低,孵出的多為雌性;產卵季後期溫度較高,孵出的多為雄性,所以,在經歷首次度冬之前,雌性個體比雄性個體有更多的時間成長,這也增加了雌性個體對環境的適應性。
氣候變遷 鬃獅蜥的性別轉換也瘋狂
除了溫度決定性別機制,有些爬蟲類是以「染色體決定性別」的,也就是雌性或雄性是由它們遺傳的性染色體決定,可以分成XY系統和ZW系統。鬃獅蜥,生活在澳大利亞沙漠中的一種蜥蜴,就是屬於ZW系統,母的性染色體為ZW,公的則為ZZ。
但是,這些「染色體決定性別」的爬蟲類,似乎也開始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而性別失衡。澳大利亞堪培拉大學的研究人員在進行野外調查時,發現有20%的鬃獅蜥看起來是母的,也具有雌性器官,但是直到進行染色體比對時,才發現它們的基因型為ZZ(公的)。實驗室進行的孵化實驗也證實,在低溫環境下,具有基因型 ZZ的子代會正常發育成雄性個體;但在高溫環境下,具有基因型 ZZ的子代,則會發育成雌性個體。因此,研究人員推測野外那些具有ZZ基因型的雌性個體,可能就是在高溫環境下孵化的。爬蟲類的性別決定機制,比我們目前的理解更加複雜,或許不是單純的二分法,而是同時受到溫度和染色體的影響。
鬃獅蜥。圖片來源:James J. Bull, Evolution: Reptile sex determination goes wild
海龜媽媽的未來
赤蠵龜大約需要17年至33年的時間,才能從小海龜轉大人。因為繁衍下一代需要耗費很多能量,所以海龜不會每年產卵,而是每隔 二到四年才會洄游到出生地外海、準備交配和產卵。而海龜媽媽的一生,大約可以經歷十個產卵季,算一算差不多30年的時間,剛剛好可以和30年前出生的新手媽媽接棒,就這樣一代傳一代。
海龜已經在地球上存活了超過4億年,經歷過冰河時期和其他更熱的時期,它們也都撐過來了!但是,現在氣候變遷的速度太快,是前所未見的。面對環境的劇烈變化,有些物種能夠發展出適應機制,像是加速演化、或是遷徙到新環境、盡可能地在各種生態系中開枝散葉、繁衍後代,並增加後代的適應力。但是,有些物種卻因此消失在地球上。
面對氣候變遷,海龜又有哪些應變措施呢? 海龜可能透過調整生活史的特性來適應氣候變遷,像是離開原本的產卵地,轉而選擇不同緯度(溫度較低)的沙灘、產卵季的提早或是延後、或是調整卵窩深度、改變洄游路徑、改變決定性別的中樞溫度(公母比1:1的溫度)。
不過,這些都還只是海龜學者的猜想,抑或是期盼,我們希望海龜可以找到生存下去的方法,而海龜究竟會演化出何種適應方式,目前都還是未知數。
海龜學者也提出了一些預防性的建議,像是改善龜卵被盜採的狀況、利用人工的方法替卵窩遮蔭、或是增加沙灘上的植被,藉由這些方法來降低卵窩的溫度。除此之外,還可以透過沙灘養護(增加沙灘沙量)及擴大產卵沙灘保護區,讓海龜媽媽有更多選擇。
那我們又能做些甚麼呢?
雖然我們不是第一線的海龜學者,但是我們能做的事情其實更多!像是和身旁的家人朋友宣導「氣候變遷」和「節能減碳」這些觀念,更重要的是『身體力行』。
平常多多關心環境議題、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共乘、選購當地當季的食材、隨手關閉電源、愛物惜物、避免不必要的資源浪費、自備購物袋、餐盒和餐具、減少一次性拋棄式塑膠產品的使用、督促政府和企業重視環境。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小行動,只要大家一起,就能帶來大大的改變。
【延伸閱讀】
【相關文章】
【逛逛大觀園】
【參考文獻】
- A Lolavar, J Wyneken. The effect of rainfall on loggerhead turtle nest temperatures, sand temperatures and hatchling sex. Endangered Species Research, 2015; 28 (3): 235 DOI: 10.3354/esr00684
- James J. Bull. Evolution: Reptile sex determination goes wild. Nature 523, 43–44 (02 July 2015) doi:10.1038/523043a
- Holleley et. al., Sex reversal triggers the rapid transition from genetic to temperature-dependent sex. Nature 523, 79–82 (02 July 2015) doi:10.1038/nature14574
- Climate change could leave sea turtles without mates
- Bachelor' s paradise: how will sea turtles cope with climate 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