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走下坡 恐成減緩氣候變遷阻礙 | 環境資訊中心
透視中國環境

中國經濟走下坡 恐成減緩氣候變遷阻礙

2016年03月03日
作者:龍•信鑫(Jost Wübbeke 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學者)、比約恩•康拉德(Björn Conrad 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學者)

中國經濟增長漸緩可能會刺激高耗能產業捲土重來,阻礙低碳經濟的發展, 龍•信鑫和比約恩•康拉德認為。

經濟學家們預測了中國面對經濟增長漸緩可能出現的情景,這將影響二氧化碳達到峰值的時間。圖片中國上海城市建設一景。圖片來源:Peggy Marco。CC0 Public Domain

中國的氣候倡導者最近的心態應該很樂觀。因為中國的煤炭消費和鋼鐵生產持續下降,市場預計「全面峰值」也會同樣出現在碳排放方面。樂觀主義者認為,經濟成長下滑,尤其是能源密集型重工業增速趨緩,能夠進一步帶動排放下降。中國政府去年12月在巴黎氣候峰會上做出的氣候變遷應對承諾無疑給了他們更多信心。

但是如果現在就斷言中國會迅速實現低碳經濟轉型,恐怕還為時尚早。在穩定的經濟環境下,中國最終應該可以完成從重煤炭經濟向低碳增長的模式轉變。誠然,目前的經濟下行讓一些氣候倡導者看到了希望;但從長期來看,這樣的經濟增長漸緩反而會成為中國應對氣候變遷的巨大阻礙。

中國歷史碳排量及未來預算碳排量

經濟增長放緩的直接影響是能源消費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然而從中長期來看,這種經濟下行壓力反而會刺激人們犧牲長期氣候目標,採用原有方式實現短期增長。

經濟緩步的三種排碳情景

在經濟增長漸緩的情況下,未來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將會出現以下三種情況。「延遲」是最有可能出現的,這無疑澆滅了氣候倡導者剛剛燃起的希望之火。因為政府需要首先保證經濟增長、穩定就業,所以有些必要的結構性變化政策可能會延遲出台。短期內通過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來刺激增長的措施可能會延遲碳排放密度下降的時間。在這種情況下,即便經濟增長漸緩,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仍然會緩慢增長。

另外一種消極的情況是「倒退」,在政治壓力之下選擇犧牲減排目標來換取增長。由於擔心經濟下滑在短期內無法控制,以及由此帶來日益增長的失業率和政治風險,中國政府可能會首先支持傳統重污染行業發展,希望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快速增長。這種經過測試的刺激引導方式對於國家領導層來說無疑最為保險。

這樣的說法不是空穴來風,因為中國過往的的經濟刺激計劃都傾向於支持既定行業。比如2008年到2011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中國政府的救市資金中有70%投入了基礎設施建設領域,並由此在煤炭消費和二氧化碳排放方面造成了毀滅性的後續影響。儘管遭受瞭如此重大的環境損失,但卻成功幫助中國實現了快速的短期增長。因此,中國很有可能「汲取經驗,再次來過」。

支持重工業和建築業發展能夠穩定就業——應該是「倒退」模式可能出現的核心原因。經濟下行速度越快,短期失業率上升的可能性越大。

在經濟快速下滑的時候,首要任務就是保證採礦、重工業、製造業和建築業這些既有產業的就業率,而不是將勞動力轉移到新型領域。

然而,這些傳統經濟「藥方」的作用正在逐漸減弱。要想實現與2008年一樣的就業人數增長,需要注入相當於當年兩倍的投資。所以說,在這些行業增加就業越來越難。

這些措施的確還能在短期內微量刺激經濟發展,長期下去卻不大可能。所以說,這種最消極的情形對政府最缺乏吸引力。即便中國政府只採取了部分這類措施,仍然會對整個中國應對氣候變遷的努力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中國許諾到2030年實現二氧化碳排放濃度下降60%到65%,如果真的採用上文所述的經濟方案,那中國恐怕要食言了。

中國恐將錯失 因應氣候變遷的良機

在積極的「加速」模式下,中國將抓住經濟增長漸緩的機遇,加快向永續經濟模式轉型。比如政府會利用刺激措施促進經濟結構重組,加快低碳經濟領域產業發展。

這種模式會改變原有的行業政策驅動機制,環境技術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催化劑。政府將會在環境、高科技和服務行業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有研究預計,到2020年,經濟轉型將在能源密集型領域削減290萬個工作崗位,同時也會在 環境領域創造出1250萬個新的工作機會 。

如果這種積極「加速」模式可以實現,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將會快速下降。中國將超額完成2030年提升非化石燃料比例和二氧化碳排放密度削減的雙重任務,並成為減緩全球氣候變遷的中堅力量。

然而在經濟嚴重下滑時期,側重長期綠色增長模式的經濟刺激措施並不實際。要在環境科技或者互聯網經濟這種從未經歷過考驗的領域實施經濟刺激計劃,國家領導層要面臨巨大的風險。他們是否能夠在宏觀經濟層面上實現全面快速增長? 一切都還是未知數。

在經濟和政治的雙重壓力之下,在永續發展行業創造大量的工作機會也絕非易事。中國能否在新興領域快速完成勞動力轉移? 中國的教育系統能否保證新工作崗位有足夠的合格就業人員? 讓政府將賭注都壓在快速創造綠色經濟就業機會上,這個風險太大。

碳排放峰值將會延後到來

上文提到的消極「倒退」和積極「加速」模式都是極端情況,現實情況很可能出現在兩者之間。

第三種「推遲」模式就是以上兩種模式的綜合,也最有可能出現。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領導層會抓住基礎設施建設刺激措施帶來的經濟和就業利好。

這些活動恰好代表了這種經濟蕭條環境下的專門刺激措施和危機應對方式。由於中國的政策決策者對這種新型經濟模式還比較陌生,所以他們應該會從原有經過檢驗的政策入手。

當這些行業的產出逐漸下降之後,領導層就會逐步將經濟恢復措施的重點放在長期經濟模式轉型上來。

在不久的將來,中國政府還會繼續開發既定行業中的就業機會。只有在這些領域的機會枯竭之後,他們才會轉向環境和高科技行業進行大規模就業開發。換句話說,就業機會向新型產業轉移的過程還會延長。

現有的環境框架模式保證中國應該不會出現全面「後退」的情況。但是,經濟增長漸緩的確會阻礙新規定和政策的落實。地方政府債台高築,赤字頻現,進行環境投資的意願也並不高。這會導致原計劃於2017年實施的全國碳交易市場等一系列項目全部延期。

在「延遲」模式下,二氧化碳排放會在經歷初始下降階段後迅速反彈。由於中國政府的經濟刺激計劃逐步向低碳模式靠攏,二氧化碳排放增速也會相對放緩。中國最終還是會達到二氧化碳的排放峰值,但是肯定會晚於原定的2030年。

在這之後,由於經濟結構變化持續受到經濟波動臨時應對措施的影響,即便經濟增長緩慢,溫室氣體排放下降的進程還是會緩慢進行。雖然難度很大,但是中國依然希望能夠為避免氣候變遷做出一份努力。

未來幾年將是關鍵

未來幾年中國的經濟政策走向對巴黎氣候協議的實施至關重要。如果中國的經濟政策能夠躲過短期利益的誘惑,採用「加速」模式,那麼必將會對全球氣候變遷應對做出突出貢獻。但是現在最大的問題在於,中國的經濟和生態健康將長期受到直接經濟必需品的影響。如果中國採取了「延遲」模式,推遲主要經濟模式轉型和永續氣候應對措施出台,那麼減緩全球氣候變遷的努力注定是要付之東流。

查看政策簡報全文,請點擊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