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女孩十年穿梭 織成瑞里山村導覽路 | 環境資訊中心
綠色人物

阿里山女孩十年穿梭 織成瑞里山村導覽路

2016年03月04日
作者:劉軒含(公民記者)

你願意為了什麼事努力十年?她是詹怡真,用十年時光研磨「導覽員」的技術與故鄉瑞里的底蘊。家住山區的她,十年來每週騎著機車,風雨無阻地來回迂迴山路,維持如候鳥般堅毅又固著的遷移行為,只為到都市汲取新知與技能,援為故鄉所用。

這樣微妙的舉動牽引台灣甚至國外的背包客看見這個偏遠小村莊,他們遠渡重洋來此覽勝、品茗,了解特有的諸羅樹蛙與螢光蕈、聽她展示自己家族在每條步道景點間的軼事。遊客經歷如此具在地特色的解說後,還有人聲稱即使去過日月潭,也偏要在她家住上一晚才算是遊遍台灣。

詹怡真(右一)展示茶園裡被視為雜草的龍葵其實可食,果實是大自然送給村莊孩童的玩具。(圖片來源:詹怡真)

詹怡真(右一)展示茶園裡被視為雜草的龍葵其實可食,果實是大自然送給村莊孩童的玩具。圖片來源:詹怡真

返鄉擔任導覽解說員

嘉義縣瑞里村位在海拔1000公尺,此地劃於阿里山國家風景區內,向北隔清水溪與草嶺對望,向南越過臥龍谷是耳熟能詳的奮起湖,距離市區足足須一個多小時的蜿蜒山路車程。詹怡真大學畢業後,懷抱著回饋鄉里的熱誠返鄉,義務擔任國小課輔老師,無償自製教案,也不計功名埋首參與阿里山風景管理處的社區綠化計畫。最後她認為需要有穩定的薪水,來應付這些投入的開銷,於是考入梅山鄉農會擔任職員。

確立生活保障後,她開始讓自己的職業展開另一種冒險—擔任家鄉導覽解說員,這可能源於祖父曾執行過的當地千年蝙蝠洞與燕子崖的探勘工作。留著嚮導血液的她,選擇守護家族淵源,立志將瑞里村的人文與生態,完整介紹給所有來此遊歷的旅客。

扮演各種角色 導覽才有溫度

因為八八風災讓原本住所的位置成為崩塌地段,詹怡真的父親在2011年另地蓋起水泥民宿。此時,觀光產業需具備更多元和細膩的特點來吸引旅客。為了讓自己的導覽更在地與專業,詹怡真兼具種子茶藝師、產業行銷企劃,與農產品銷售等身分,也到第一線採收春冬期的烏龍茶葉。

瑞里村一景,茶樹、溝渠與檳榔樹顯示此地的拓殖活動。(攝影:劉軒含。)

瑞里村一景,茶樹、溝渠與檳榔樹顯示此地的拓殖活動。攝影:劉軒含。

詹怡真指著她剛採收的烏龍茶籽說,「多年以上的老灌木茶樹才會結茶籽,榨過油的籽殼含皂鹼可以改善土壤,因此整棵樹都是能利用的寶貝」。詹怡真要求自己必須持續到山下接收各種課程資訊,讓理論知識與山村的真實生活接軌,進而活用內容。例如她將自家民宿與自身導覽簡介刊登到國際網站,便是實踐這些課程知識,這是目前瑞里村的第一例也是唯一例。

全新導覽型態  家族史融入地方史 

詹怡真說她的家族史即為瑞里的發展史,主要道路166線與162甲縣道在50年代仍是親友們的徒步小徑,當時農產集中到交力坪站,再由火車運往竹崎販售。6、70年代,溪阿縱走開始風行,人們會在她的木造老家整隊休憩,再由家人擔任階段性嚮導,指引遊人往奮起湖方向繼續行走。

如今她是這般領旅客認識瑞里:以祖父冒險的形象串連千年蝙蝠洞與燕子崖;在日治時期的樟腦灶遺跡旁轉述耆老的伐木與栽樹哲學;休憩時彼此手中的茶水來自於父親的烏龍茶園,餐盤裡有外公種的芥蘭菜佐以自家廚房榨好的新鮮茶籽油;民宿外的圍牆爬滿姑姑的龍鬚菜及結果的佛手瓜,嬸婆與姨媽田裡還有老薑與冬筍等著採收‧‧‧‧‧‧。

旅客能在一回造訪中感受瑞里的前世與今生。詹怡真用人文視角觀視家鄉百年來的風華,用家族史滋潤步道主題,以夜訪螢光蕈與螢火蟲的活動帶領人們瞭解生態環境。這些過程讓她的解說有著人情的暖意,更富含草根的深度與時局的廣度。十年五萬公里所鋪設的家鄉導覽路是如此綿長,呈現一顆擔任故鄉導覽解說員的決心。

詹怡真(左一)向新加坡遊客介紹自己的木造老家,一段台灣農村古厝與民俗文化的巡禮。(圖片來源:詹怡真提供。)

詹怡真(左一)向新加坡遊客介紹自己的木造老家,一段台灣農村古厝與民俗文化的巡禮。(圖片來源:詹怡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