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田間調查和撿拾鳥屍行動時,研究人員多次看到黑鳶盤旋在毒死鳥的田地間,最多一次同時有9隻黑鳶盤旋,叨走田裡已經中毒死亡的紅鳩,飛離遠去...
學界調查,全台灣黑鳶的數量,大約在300到500隻之間,被列為第二級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但是黑鳶在世界各國,特別是亞洲國家,其實是數量眾多且穩定的普遍性鳥種。屏東科技大學五年來投入黑鳶族群生活史的調查,希望找出牠們在台灣的生存限制...
屏東的黑鳶族群,大約有100隻,是台灣數量最多的地方之一,不過這二、三十年來,族群數量一直沒有成長。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孫元勳分析,屏東黑鳶存活率接近或低於七成以下,才會讓族群繁衍受到影響。
研究團隊深入屏東山區尋找黑鳶巢位,架設自動相機,觀察繁殖率和微棲地。調查人員爬到兩三層樓高的樹上,為巢裡的幼鳥上標記、腳環,還有抽血做血液分析,了解是否受重金屬污染。初步調查結果顯示,幼鳥的存活率其實很高。
2012年4月,研究團隊繫放一隻研究個體白3號,牠在2012年2月破殼,離巢前身上配置無線電發報器。5月,白3號離巢,開始擴散、飛翔,經過追蹤定位,發現牠大概6、7月,還在巢區附近,後來被親鳥驅趕遠離,失去訊息。2012年10月,奄奄一息的白3號被民眾送到屏東野鳥救傷中心,研究團隊再見到白3號黑鳶,已經是具屍體。由於白3號曾經嚴重嘔吐,研判可能是食物中毒。
就在白3號死後不久,野保所又接到一隻死亡黑鳶,兩隻黑鳶體內都有高濃度的農藥,加保扶。是一種氨基甲酸鹽類的殺蟲劑,因為毒性很高,已有部分被禁用。
屏科大研究團隊將黑鳶計畫觸角,延伸到農田,2013年10月,先從兩隻黑鳶被拾獲的地區著手,陸續有驚人發現。林惠珊回憶,在屏東崁頂一塊18公頃的紅豆田,曾發現遍地都是死亡野鳥,以麻雀和紅鳩最多,還有小雲雀、彩鷸、秧雞科的鳥和紅隼。
經過地毯式搜索,在其中大概九公頃的田地,找到3000多隻野鳥屍體,另外九公頃還沒搜尋就已被農夫翻耕,否則數量應該還會更多,2013年共調查了82塊田地,其中21塊有使用加保扶,比例大約是1/4。
研究團隊也在高雄大寮一塊台糖放租的紅豆田,發現浸泡加保扶的有毒穀粒,被堆放在田埂和小路上,吃到毒餌的野鳥來不及飛走,立即抽搐死亡。透過訪查發現,二次稻作收割後,農民進行雜糧裡作時,為防治鳥類危害,有農民會用比較激烈的方式,毒殺野鳥。
在田間調查和撿拾鳥屍行動時,研究人員多次看到黑鳶盤旋在毒死鳥的田地間,最多一次同時有9隻黑鳶盤旋,叨走田裡已經中毒死亡的紅鳩,飛離遠去。
研究人員將田間死亡的紅鳩送驗,發現牠們體內的加保扶濃度都非常高,黑鳶如果吃了鳥屍,有可能死亡。近幾年野保所已經接獲至少五隻,因為加保扶中毒的黑鳶,這代表的可能是,更多黑鳶死在不為人知的角落。
研究團隊透過屏東縣政府,希望改善施用農藥情況,和農地有3000多隻毒死鳥的農友林清源取得連繫。林清源說,毒鳥是沿續老傳統耕作方式,主要是針對麻雀,現在知道對自然生態有嚴重影響,農民們都有覺醒,他會和縣政府、屏科大合作,號召裡作農友,嘗試友善環境的耕作模式。
2015年底,林清源和崁頂、南州等鄉鎮多位種植紅豆的農民,帶頭示範不毒野鳥的友善農法,以改良的播種機取代傳統撒播,也小面積從事有機紅豆試作。林清源說,機械化直播把紅豆藏在土裡面,可以減少野鳥取食機會,但是一公頃收成會少1000斤左右,產量減少1/4。
為了減少農民損失,縣政府和屏科大也引進企業協助銷售,只要是友善農法種植的紅豆,由企業統一收購。林清源認為這是對農民最好的幫助,減少收成沒關係,能產出安全的農產品,消費者認同,可以賣好一點的價格,也很值得他們驕傲。
對於保育團體提出禁用加保扶的要求,農委會也做出回應,2016年1月1日起,將禁止四種加保扶水懸劑的製造、加工和輸入,並從2017年1月1日起,禁止販賣及使用。農委會防檢局副局長馮海東強調,對於像加保扶一樣的劇毒性農藥,政策上希望在五年內全部禁用。
屏科大研究助理林惠珊表示,鳥類危害對農民來說是很痛苦的事,應該要從農民的角度去想,幫助他們找到友善的耕作方式。孫元勳教授則強調,黑鳶是大使,牠不只代表自己,也代表大家都想吃到健康的食物,牠代表的是生活空間的品質,所以保護黑鳶,基本上也是在保護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