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恙蟲病? 又該如何預防?
時序進入春暖花開季節,隨著即將來臨的春假,雖然天氣乍暖還寒,仍擋不住出遊的興緻,又適逢清明時節前後常降春雨,易形成高溫潮濕的草叢,有利於也經由昆蟲傳播的「叢林型斑疹傷寒」(又稱恙蟲病)展開流行。
疾管署有鑑於民眾祭祖掃墓或從事山區活動,都有機會接觸恙蟎孳生的草叢環境,而增加感染恙蟲病風險。提醒民眾若從事登山活動及曾出入草叢等處,之後出現疑似恙蟲病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暴露史,以提供醫師臨床診斷參考。如確診為恙蟲病,則依第四類傳染病防治法,於1週內通報。並按規定進行檢體採檢送驗,配合監控群聚感染事件,若發生群聚感染事件立即展開擴大疫情調查。
恙蟲病是經由被帶有立克次體的恙蟎幼蟲叮咬而感染,因此,當人類不小心被具傳染性的恙蟎幼蟲叮咬時,立克次體即由恙蟎唾液透過叮咬部位的傷口進入人體而感染,並成為偶然宿主,但不會直接由人傳染人。所以,行經草叢環境做好保護措施,建議穿著淺色長袖衣褲、手套及長靴等保護性衣物,並將褲管紮入襪內,即可降低被恙蟲附著叮咬感染機會。
恙蟲病的病原體為恙蟲立克次體(Orientia tsutsugamushi ),恙蟎幼蟲為寄生性病媒,屬於蛛形綱,幼蟲體型微小至肉眼幾乎看不見,體長約0.2~0.3 mm;恙蟎好群居,有一定的向濕性,活動範圍很小,只能在一定範圍內垂直和水平方向移動,喜爬行生活在土面或停留草叢尖端,尤以荒野、草地、山谷、溪邊和田園的草叢,再伺機攀附經過的動物如:哺乳類(羊、豬、狗、貓)、蝙蝠、鳥類、兩棲類及爬蟲類等食肉目動物,又以囓齒類(老鼠)為主要經常宿主,所以散佈主要為宿主的攜帶。
流行發生季節雖主要為夏季,也有秋季型和冬季型,因此,各縣市全年仍有病例發生,每年4-5月病例開始快速增加,7-9月達高峰。地理分布主要在澎湖縣、台東縣、金門縣、花蓮縣、連江縣、新北市以及台北市與高雄市。
高雄市瑞芳耳鼻喉科診所蘇國瑞醫師表示,恙蟲病臨床症狀表現多樣不易被聯想蟲媒疾病,而潛伏期約1-3週,在第10天左右患者症狀伴隨猝發持續性高燒、惡寒、盜汗、背痛、頭痛、結膜充血和淋巴腺發炎腫大等症狀;約發燒1週後,軀幹皮膚出現紅色斑狀丘疹,並擴散至四肢,數天後消失。
除以上症狀,有時會併發肺炎或肝功能異常。若未適當治療,致死率可達60%;妥善治療後死亡率則小於5%。因此,有以上症狀,又曾前往山區郊野,就必須警覺的檢查身體有無遭叮咬形成無痛性焦痂,只有50%-80%的患者,在恙蟲叮咬處,才會發現潰瘍性焦痂!
家環境控制部份可剷除雜草,尤其住宅附近,道路兩旁以及田埂等人群接觸頻繁的草地。在特殊地區如營地周圍地面、植物、礦坑建築物和地方性疾病的流行區,使用環境用藥,改變恙蟎生活環境以減低其密度。並於恙蟎密度降至相當少的數量後,即進行滅鼠工作,以降低人類暴露於恙蟎感染機會。唯除草時需做好個人防護措施,如情況容許,亦可用焚燒法減低恙蟎密度。
其實,恙蟎幼蟲黏附身上並不會馬上叮咬人,會先爬行12至24小時找到理想部位後才叮咬人。因此,疾管署呼籲民眾落實自我保護措施,在恙蟲病高風險山區掃墓或進行戶外活動時,除穿著合適衣物保護,皮膚裸露部位再塗抹衛生福利部核可之蚊蟲忌避劑 / 防蚊藥劑(含化學成份DEET),活動結束後,爭取時間儘快沐浴並換洗全部衣物,即可大大降低感染恙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