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翻地覆》痛陳氣候變遷根源於資本主義失控 紀錄片首映爆滿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天翻地覆》痛陳氣候變遷根源於資本主義失控 紀錄片首映爆滿

2016年04月11日
本報2016年4月11日台北訊,陳文姿報導

什麼是氣候變遷?是薄冰上的北極熊?還是極冷極熱的氣候?反全球化重量級作家娜歐蜜‧克萊恩(Naomi Klein)告訴你,氣候變遷不僅是氣候與能源議題,埋在底下最深沉的因子,其實是失控的資本主義。在350.org Taiwan團隊引介下,克萊恩最新著作《天翻地覆:資本主義vs氣候危機》的同名紀錄片9日下午於台北進行首映會,現場觀影民眾爆滿。

克萊恩的《NO LOGO》、《震撼主義》均是國際暢銷書,儼然成為反全球化的代言人。這次將她所熟知的資本主義題材與氣候變遷相扣連,有別於一般的節能減碳論述,克萊恩以他長期深度追蹤跨國資本受害者的豐厚實力,提出對當前經濟與政治體系弊端最有力的批判。

娜歐米•克萊恩(Naomi Klein)攝於2015年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1 攝影:賴慧玲

娜歐米•克萊恩(Naomi Klein)攝於2015年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1 攝影:賴慧玲

跨足氣候變遷 克萊恩連結反全球化議題

過去,氣候變遷的重點大多放在節能減碳與天然災害,在經濟層面,則指向碳交易市場,或是減碳恐降低經濟成長等。但克萊恩反過來指控,正是資本主義引導的經濟發展,帶來氣候變遷的惡果。

紀錄片從加拿大亞伯達省焦油砂開採、美國蒙大拿州漏油污染事件、到印度索姆佩塔sompeta的燃煤電廠,指證人類對石化燃料的狂熱,來自資本主義那雙看不見的手。靠著一再出賣環境的開發行為,維持經濟無止境的成長,其後果,就是讓多數人深陷天災劇變中,承擔大自然反撲。

不過,克萊恩並未悲觀,因為已經有更多人看到問題所在,並勇於爭取自己的權利,追尋環境永續與生存尊嚴共存的發展模式。

印度索姆佩塔(Sompeta)的反燃煤電廠設立遊行。圖片提供:天翻地覆紀錄片團隊

印度索姆佩塔(Sompeta)的民眾站出來反對燃煤電廠設立。圖片提供:天翻地覆紀錄片團隊

紀錄片拍攝長達4年以上,實際走訪9國,導演亞維•路易斯特別澄清,紀錄片並非只是同名書《天翻地覆》的影像版,兩者是同時期展開的。克萊恩解釋,影像所呈現的真實感與書本的力量不盡相同,但兩者均無法改變世界,唯有「人」才能讓改變真實發生。

參與首映的觀眾江小姐表示,因職業的關係,過去比較關注氣候變遷與食物的關聯,看過紀錄片後,才注意到資本主義也會導致氣候變遷,並與失業率、空污、人權等問題環環相扣,並非只是隨手關燈這麼單純的事。

映後座談:從紀錄片出發,談台灣氣候變遷現況與困境

映後,主辦單位350.org邀請中央大學營建管理所教授李河清、台灣大學政治系副教授林子倫兩位長期觀察氣候變遷議題的學者,與現場觀眾一談台灣現況。

對於520新政府即將上台,聲明將全力開發再生能源,兩位表樂見其成,但也提出不同看法。林子倫擔憂,綠能開發會重蹈資本主義市場的路線,淪為大型財團的生財工具。他希望能源轉型的同時,也能帶動社會轉型,帶入分享的機制,讓利益回歸地方民眾。

李河清則提出,除了倚賴政府管制以及自由市場機制來減少排碳,也應加入人民的力量。藉由社區或地方型的計畫,讓使用者決定自然資源的運用方式。

《天翻地覆》紀錄片映後座談 左起:李若寧、李河清、林子倫 攝影:彭瑞祥

《天翻地覆》紀錄片映後座談 左起:李若寧、李河清、林子倫 。攝影:彭瑞祥

現場觀眾提問關心台灣廢核之後的電力缺口困境,對此,李河清則表示,民間團體如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提出的用電零成長、改善能源效率等論述,是有可能達成的。她表示,台灣99%的能源仰賴進口,但人均使用電量卻高於許多國家,顯示台灣能源效率太差。

林子倫則帶出化石燃料補貼議題,他指出政府藉由補貼,壓低水、電價格,並忽略污染的健康代價,造成石化燃料及高汙染產業低成本的假象。當補貼金額揭露後,何者是高成本、何者是低成本,終將現出原形。

本片2015年9月全球公開首映。此次台灣字幕版首映後,近期沒有公開放映計畫,但開放社會大眾與主辦單位洽談放映合作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