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隻,不同天,這個月遇到四次。」農友王脩評在他的田裡,遇到一級保育類的食蛇龜。對一些農友來說,龜並不陌生。2024年,食蛇龜與柴棺龜的生態服務給付上路,鼓勵農民友善耕作,讓瀕危原生龜類能有安全的棲息空間。
龜類生態服務給付的內容是什麼?這些做法能讓「營造適宜棲地環境,以保全現存重要族群」的計畫目標,順利達成嗎?
研究人員盼食蛇龜族群 重回湖山水庫區域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簡稱生多所)的研究人員,與雲林縣湖山水庫人文生態保護協會的夥伴,小心翼翼踏進一塊圈起來的野地,裡面有即將野放的食蛇龜。這天要重獲自由的食蛇龜有五十隻,有五隻背著發報器。
這裡是湖山水庫的集水區,進出有嚴謹管制。這片森林是林保署的林班地,正在進行著退竹還林的計畫。
在湖山水庫興建之前,這一帶曾是學者認為台灣食蛇龜族群密度最高的地方,趕在水庫興建之前,生多所與中興大學吳聲海教授研究室曾進行搶救行動,移出一些食蛇龜。目前湖山水庫供水營運已經八年,讓食蛇龜重回湖山水庫,對研究人員與當地居民來說,有重要意義。
把龜帶回來之前,生多所團隊進行過嚴謹調查與評估。生多所助理研究員蔡繼鋒表示,這裡可能還有野外族群,但族群量已經低到一個程度,不足以自力回復原本狀況,剛好還竹於林計畫也到了第二期,一些樹苗補植進來了,提供良好的遮蔽與食物,就決定選這裡。
棲地喪失與盜獵 食蛇龜與柴棺龜急遽減少主因
食蛇龜是台灣原生的陸棲性淡水龜,棲息在低海拔森林,雜食性,果實、蚯蚓與屍體都吃,因為開發導致棲地喪失,加上寵物市場需求,被大量獵捕,族群數量快速下滑,與柴棺龜都在2019年列為一級保育類野生動物。
牠們對棲地的忠誠度很高,活動範圍從0.2公頃到5公頃都有。湖山水庫野放的這群龜情況如何,每個月都有定期追蹤。有些龜穩定生活著,有些沒這麼幸運。研究人員曾紀錄到被除草機打到而身亡和重傷的龜,因此在食蛇龜與柴棺龜的生態服務給付中,規定避免使用刀片型的除草機與重機具。
2021到2024年 10個物種加入生態服務給付行列
生態服務給付,是林業保育署從2021年開始推動的政策,提供獎勵金,鼓勵農友進行友善耕作,讓保育工作能與在地居民結合。石虎、草鴞、水獺、水雉及黑熊,實施兩年之後,諸羅樹蛙、山麻雀、赤腹游蛇、食蛇龜及柴棺龜,這五種在2023年底納入,2024年開始實施。
林保署南投分署轄區內的雲林縣斗六市湖山里,鄰近湖山水庫,是食蛇龜生態服務給付示範社區,委託生多所團隊進行輔導。湖山里參與計畫的其中一位農友,種的是麻竹,生多所希望農友在整理農作物前,能先打草驚蛇、撥草尋龜,讓躲在裡面的動物有時間離開。另外也鼓勵農友把修下來的殘枝堆成一堆,提供動物躲藏空間。同時保留草生地,符合規定的,在棲地營造項目能獲得相應(一萬元)的獎勵金。
另外還有農地友善給付,只要農友用藥符合藥檢規定,每公頃、每年最高有兩萬元獎勵金。社區巡守部分則是以社區為單位,每年最高有六萬元的團體獎勵金。
雲林縣湖山水庫人文生態保護協會,2022年起就參與食蛇龜保育行動,與生多所合作野放了一批食蛇龜,一起巡守與監測,經驗傳承,現在社區居民不但懂得巡守,也有能力進行例行調查。湖山社區目前有五位農友加入生態服務給付,因為人口外流與缺工,很多農地沒有耕作,投入食蛇龜保育,也許能為社區帶來新契機。
南投竹山與名間 農民嘗試不用藥與棲地營造
另一個食蛇龜生態服務給付的示範社區,位在南投縣竹山鎮田子里,這裡的居民對食蛇龜也不陌生。田子里的田家樂社區發展協會,從2016年就參與龜類保育工作,陸續與中興大學、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和生多所合作,進行食蛇龜野放與研究工作。農友王脩評的田就位在中興大學吳聲海教授從前的野放點附近。為了遠離農藥,他把父親的茶園改為竹筍園,今年以一公頃的面積,申請加入食蛇龜生態服務給付,另一塊完全沒有用藥的則申請綠保標章。
還有一個示範區位在名間鄉的新民村,這裡進行的是柴棺龜的生態服務給付。新民村位在濁水溪與八卦山脈交界處,這一帶原本就有柴棺龜分布。柴棺龜和食蛇龜都住在低海拔淺山環境,不一樣的是,柴棺龜對水域環境的依賴度更高,牠們會造訪水田,也會跑進農民的蓄水設備中。
住在新民村的羅賜美,參加柴棺龜生態服務給付,如何讓蓄水池對龜更友善,是他在棲地營造這個項目的功課。他種了十多種作物,完全沒有用藥,也沒有鄰田污染風險,受到生多所鼓勵,也向慈心基金會申請綠保標章。
除了林保署南投分署的示範區,台中分署、宜蘭分署與花蓮分署轄區也都有農友參加食蛇龜生態服務給付。
加入龜的生態給付前 台中霧峰農友早就守護著領角鴞
台中市霧峰區,張政良就是其中一位農友,主要作物是龍眼與荔枝,也種了少量芭樂、柚子等水果。配合食蛇龜生態服務給付規定,用機器除草時,必須用牛筋繩、不能用刀片,希望減少對龜類的傷害。十多年來,他的果園持續與研究單位配合懸掛巢箱,讓領角鴞、飛鼠來當鄰居,社區原本就有成立咕咕巡守隊來守護貓頭鷹,現在把食蛇龜加入關心的物種行列。對他來說,為野生動物保留合適棲地的行動,原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受林保署台中分署委託來輔導農友的林文隆博士,執行這個計畫之前,已經進行過三年調查,了解食蛇龜和居民的關係,他說:「食蛇龜不是一個臨時出來、突然加入的物種,太平、霧峰居民對食蛇龜是很熟悉的,梅雨季牠就會出來,會吃荔枝、龍眼的落果,他們知道那叫蛇龜,不會游泳的。」
「營造適宜棲地環境,以保全現存重要族群」是龜類生態服務給付目標之一,食蛇龜與柴棺龜不是遠在天邊的物種,牠們就住在淺山,離人們很近。想多保存一些適合的棲地環境,得先護住農田、提高讓農民繼續耕種的意願。林文隆表示,「應該要鼓勵農民繼續耕作,避免農地被種電或開發掉。」
獵捕壓力減輕 原生龜數量仍無法增加的原因
從2006年,台灣原生龜第一批查緝紀錄開始,十多年間,查緝到的食蛇龜與柴棺龜,有上萬隻安置在收容中心,但獵捕壓力存在,讓重回野外變得棘手,直到2019年COVID-19爆發,中國市場對龜的需求下降,獵捕壓力減輕。
林業保育署保育管理組簡任技正鄭伊娟說明:「獵捕壓力少,可是棲地一直在退縮的情況下,食蛇龜跟柴棺龜的數量沒辦法起來,就表示應該是棲地的問題,國有林可以野放的都有在放,可是牠們的族群就是不能一直塞在同一個地方,所以要鼓勵淺山地區的社區加入。」
但這些參加龜類生態服務給付的地點曝光,就有盜獵隱憂,想確保龜的安全,需要居民的力量。林文隆博士表示,「假設有非法入侵、甚至在山區餵食流浪狗(食蛇龜有被野狗咬傷的紀錄),農友都會通報我們,至少確保這個區域是相對安全的,政府或保育團體不可能天天去巡,唯一可以在那邊巡的,就是這邊的人。」
農友的田是點狀分布的,如何擴大友善田園的面積,讓點與點之間能串連。怎麼做可以更好?第一年的操作將會是重要參考。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保護龜,領生態薪水|生態服務給付還守護哪些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