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戀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鷹戀

2016年07月25日
採訪、撰稿:陳佳利;攝影、剪輯:張光宗

很多人喜歡貓頭鷹,在西方,牠代表智慧。在日本,牠代表吉祥。可愛,就讓人想擁有,甚至想要活生生的。少數人的一時興起,代價往往是動物的一生...。攝影:張光宗。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鳥類成為同伴動物,有上千年的歷史,除了逗趣的鸚鵡、叫聲優美的鳴禽,有些人獨愛猛禽的強悍。目前台灣不能飼養台灣本土猛禽,但農委會開放了六種日行性猛禽,可以進口飼養。

台灣鷹獵文化暨猛禽保育協會,由國內少數瞭解猛禽飼養技巧的人士所組成,每位會員飼養的鷹,都是合法進口,得來不易且身價頗高,飼養人格外珍惜,協會有一套嚴格的自主管理辦法,確保飼養品質,但這樣的飼養人,在台灣是極少數。

台灣鷹獵文化暨猛禽保育協會,由國內少數瞭解猛禽飼養技巧的人士所組成。攝影:張光宗。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貓頭鷹和日行性猛禽一樣,都是食物鏈頂端的掠食者,牠們雖然兇猛,但有著可愛的外型,廣受喜愛,有業者希望能引進國外人工繁殖的貓頭鷹。

然而貓頭鷹的繁殖力比日行性猛禽好得多,一旦進口,恐怕會產生與合法日行性猛禽截然不同的情況。長期從事野生動物救援的林文隆,曾試著為失去天然樹洞的貓頭鷹製作人工巢箱,繁衍下一代。幾年經驗累積,讓他瞭解到,只要環境穩定,貓頭鷹的繁殖能力會很好。開放進口貓頭鷹,他最擔憂的是後端管理。「台灣繁殖技術厲害,動物進來之後就是生,生完就是賣,賣完就是崩盤,崩盤之後就是棄養,丟出去就變外來種,政府就要處理。」

繁殖能力好、適應力強,是許多外來入侵鳥類的共同特質,業者希望引進的貓頭鷹也具備。台灣有12種貓頭鷹,棲息在低海拔的領角鴞與黃嘴角鴞最常見,其他種類在野外都數量稀少。原生貓頭鷹適合的棲地逐漸減少,如果再遭遇外來種搶地盤,恐怕雪上加霜。

原生貓頭鷹適合的棲地逐漸減少,如果再遭遇外來種搶地盤,恐怕雪上加霜。攝影:張光宗。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但熟悉養鷹的人有不同看法。台灣鷹獵文化暨猛禽保育協會副秘書長黃雯杰說,國外繁殖的都是寒帶物種,台灣的氣候不適合,世界各地目前沒有猛禽入侵的紀錄。理事長吳高明也認為,猛禽經過人工飼養,習慣人工餵食,飛行技巧不足以捕捉獵物,在野外的存活率不高。

另外,開放進口也可能引發飼養流行。目前所有的本土猛禽都是保育類動物,飼養就是違反野生動物保育法,但救傷單位還是會收到被偷養的鷹。台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近期就救回一隻黑鳶,牠明顯不怕人,被通報救援是因為去搶奪幼兒園小朋友手上的麵包。

位在南投的特生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每年都會收到類似案例,正在專屬小病房中靜養的領角鴞,周圍墊著厚厚的毛巾,因為骨頭畸形,無法站立。先前飼養的人只餵食肉條,缺乏鈣質來源,鳥只好從骨頭釋出鈣質,造成代謝性骨病。

依野生動物急救站的經驗,一隻被不當飼養,但有機會回到野外的猛禽,通常要花上1年的時間照顧,近20年來,送到這邊救治的被不當飼養猛禽,就有100多隻。

送到野生動物急救站救治的猛禽。攝影:張光宗。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民眾依法不能飼養猛禽,在檯面下就有很多偷養的案例,一旦開放進口貓頭鷹飼養,本土貓頭鷹被偷養的情況,可能會更嚴重。詹芳澤醫師擔心,進口容易但管理困難,飼養的專業知識養成需要時間,民眾可能抓本土貓頭鷹來飼養,過程中這些鷹就成為無辜的試驗品。

違法飼養幾乎抓不到犯人,台灣鷹獵文化暨猛禽保育協會認為,開放合法飼養,才有機會進行管理。理事長吳高明認為,有完整的管理辦法,就可以減少不當飼養,讓有興趣養鷹的人,轉到檯面上公開養鷹,才是要追求的目標。

最大的問題其實是政府的管理資源不足,在台灣被當成寵物的動物有數千種,建立起管理辦法的只有犬貓。台灣猛禽研究會秘書長林依蓉說,「很多縣市承辦野生動物的相關業務,就是一個人,商業利益引進後,管理如果沒有做好,是很大的問題。」

目前市面上的鸚鵡,除了阿蘇兒、小鸚、月輪和卡妹外,其他都是華盛頓公約中附錄1與附錄2的保育鳥類,牠們是寵物也是保育鳥類,歸野保法或是動保法的主管機關來負責,經常混淆不清。另一個必須思考的,是動物福利,除了少數飼主會進行放飛訓練,讓鸚鵡有短暫機會翱翔天際,大部分的鸚鵡都沒有飛行機會。如果貓頭鷹成為寵物,遭遇可能雷同。詹芳澤醫師表示,野生動物養在人為環境裡面,其實是在受苦。

野生動物養在人為環境,其實是在受苦。攝影:張光宗。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是否適合開放貓頭鷹進口,涉及野保法第55條,林務局將舉行專家會議,審慎討論。林務局副局長楊宏志表示,商業行為對行政成本、對環境、對人畜共通疾病的影響,都必須在專家會議做審慎考慮,將依據華盛頓公約、國內原生野生動物情況、針對目或是種的角度來衡估,可不可以開放。

因為愛戀,人們找尋各種同伴動物,將牠們鍊在身邊,造成法律、疾病、外來種等多方面的問題。多少人的欲望,動物用生命來填補,在後端管理制度完備之前,開放任何物種進口都需要三思。

開放任何物種進口都需要三思。攝影:張光宗。圖片來源:我們的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