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注公海上的「世界遺產」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注公海上的「世界遺產」

2016年08月05日
摘錄自2016年8月3日聯合國新聞網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8月3日發表報告,呼籲探尋將《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適用範圍拓展至公海區域的有 效途徑。

此份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與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共同編撰的報告題為《公海上的世界遺產:一個應運而生的概念(World Heritage in the High Seas: An Idea Whose Time has Come)》,其中列舉了五處位於深海區域、擁有不同生態系統的自然景觀。
  
例如,位於北太平洋的「大白鯊咖啡館」(White Shark Café),是目前唯一一個人類發現的白鯊遷徙過程中的聚集區;位於北大西洋中部的馬尾藻海(Sargasso Sea)是一個以漂浮的海藻為基礎形成的獨特生態系統;在百慕大和加那利群島中間的北大西洋800米深海處有一個「失落之城熱液區」(Lost City Hydrothermal Field),其中高達60米的碳酸石柱蔚為壯觀;此外,位於西南印度洋中脊的“亞特蘭蒂斯淺灘(Atlantis Bank)”是一個由植物和動物的化石遺骸產生的沉降小島……
  
報告指出,在最深邃和最遙遠的海洋裡蘊藏著很多壯美景觀,且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完全符合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基本原則;因為它們正在面臨由氣候變化、人類污染以及過度捕撈等帶來的嚴重威脅,迫切需要調動國際社會資源進行長期維護。然而,由於眾多景觀地處在不屬於任何國家管轄範圍之內的國際公海之上,因此相關國際公約難以適用,因此報告呼籲採「跨越國界」的行動,進 一步加強海上遺產的保護。
  
教科文組織就此呼籲成員國考慮對1975年開始正式生效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進行調整,特別是對申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相關提名程式進行擴展,以將公約的保護範圍延伸到公海這一特殊海洋區域,同時鼓勵各國提出創造性的想法和倡議,以加強對 「人類共同的遺產區域」的探索和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