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職人誌】從死到生的循環經濟:義達植物纖維複合材料 | 環境資訊中心
綠色人物

【綠色職人誌】從死到生的循環經濟:義達植物纖維複合材料

2016年08月14日
作者:許靜娟(自由撰稿人)

在塑膠污染問題充斥全球的今日,有種叫做「FPCTM(植物纖維複合材料)」的台灣本土技術,希望利用農業廢棄物、以澱粉做為相容劑製成產品,減少塑膠材料用量,做到替代與減量效果。

目前,該技術已問世近十年,並已取得台灣、美國、中國等國家的專利權,而十年來少為人所知。專注於環境永續產業的義達創新公司董事長余金龍,近來致力於推廣FPCTM 技術與應用示範,希望讓這個新材料有機會成為新產業。

因緣際會 看見環保產業的前瞻性

畢業於交大控制工程系的余金龍,赴美攻讀碩士後,回台創立電子產業,投入製造、販售快閃記憶體相關產品。至於踏入環保相關產業,其實是因緣際會。幾年前,余金龍買下台積電子公司的LED部門,「買下之後,我發現LED本身其實賺不到錢,真正能帶來利潤的是省電這件事。」於是,他將公司業務項目轉向提供整體的能源規劃服務,包括節能系統設計與相關材料生產製造。

在這樣的過程,余金龍看見環保、節能產業的市場前瞻性,同時思考到,要提供整體規劃服務,以及解決系統性的問題,難以用單一公司單兵作戰,而是要「打群架」。

適逢新竹縣政府想發展綠色城市、推廣綠色經濟,余金龍與相關產業界人士,在2014年順勢推動成立「台灣新竹綠色產業聯盟」。余金龍認為,產業聯盟「力氣比較大」,同時,由於政府採購法,產、官界之間為了避免圖利特定廠商,往往無法直接對話。余金龍指出,「如果官員想發展創新,卻從來不跟廠商接觸,可行嗎?」他認為成立產業聯盟,同時可以做為產、官雙方對話的平台,同時也提升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此後,余金龍有了更多機會接觸環保相關技術,他開始想,「用別人不要的東西來創造價值」會是很有意思的營運模式。「比如稻稈,農民拿去燒會衍生很多問題,但我把它收過來,幫對方解決問題,同時這也成為我的低成本原料,替代掉其他高成本原料,提升我的競爭力。這樣不是皆大歡喜?」再者,根據環保署統計,2015年台灣的回收率達55%,媲美德國等先進國家,余金龍認為,如果能夠運用回收物創造價值,便能凸顯這樣的本土優勢。於是,他將創業的新焦點,朝向廢棄物再利用的相關研發工作。

根據環保署統計,2015年台灣廢容器回收量達48萬噸,其中43萬噸可回收再生料產值估計可達達34億元。攝影:陳文姿。

根據環保署統計,2015年台灣廢容器回收量達48萬噸,其中43萬噸可回收再生料產值估計可達34億元。攝影:陳文姿。

減少塑膠用量 用植物纖維製成產品

近年來,塑膠製品造成的環境、健康問題備受矚目,有人大力尋找塑膠廢棄物的後端回收、處理方法;也有業者著手研發替代材料,希望從源頭減少石化來源的塑膠用量。以聚乳酸(PLA)製成的生物可分解塑膠,即是一例。然而,PLA 雖然具有生物可分解性,卻有不耐高溫、一旦進入回收體系,會影響塑膠再製等問題,加上來源為玉米澱粉,牽涉糧食正義的議題,目前尚無法廣泛應用。

余金龍在因緣際會之下,認識了FPCTM 技術研發團隊。FPCTM 是由農業廢棄物(如稻殼、小麥殼、玉米桿、咖啡渣…),加上植物澱粉來源的天然相溶劑(natural compatibilizers)組成,可耐高溫達180度。關鍵技術是100%植物澱粉的天然相溶劑,能讓植物纖維產生類似塑膠的特性。

使用FPCTM 原料製成產品,可以替代塑膠使用,但仍無法達到某些產品的硬度需求;因此第二條路,也可以與傳統塑膠混合,在降低塑膠使用量的同時,維持產品的硬度要求。而「如果使用75%的FPC加上25%的塑膠,至少可以減塑75%。」FPCTM 原料的纖維母粒可以適用於傳統塑膠射出的機具,也是它的優勢之一。

余金龍拿出利用FPCTM 原料製作的仿木地板樣品說明,其中有55%的FPCTM、20%的海洋塑膠廢棄物、25%的塑膠。「這比原來全塑膠的仿木地板質感好太多了。」

義達創新的仿木地板。圖片來源:余金龍提供。

義達創新的仿木地板。圖片來源:余金龍提供。

除了技術 要成為產業還需要更多考量

事實上,FPCTM 技術早已存在,過去也曾有其他投資者,只是未能成功建立商業模式。余金龍觀察:「一個新材料出現時,有無限可能,廠商可以單賣材料、也可以賣產品。」但是,不同客戶需要的產品通常不同,余金龍指出,上一波的FPCTM 投資者到處幫客戶做產品開發,不但疲於奔命、耗費極大成本,而且每每遭遇不同品項的技術門檻。這一次,他嘗試聚焦在材料的推廣,向中下游廠商進行溝通與共同研發。

至於混合農業廢棄物與塑膠的產品,後端回收該如何處理?余金龍表示,以前只要是混合材質,往往都不知道怎麼回收處理,若能回到廠商專屬的回收管道、粉碎再製,是更聰明而節省成本的做法,「FPC可以與任何塑膠、任意比例混合,甚至也可以和PLA混。既然可以任意混合,那麼做出去的產品回收回來都不會是問題!可以不斷回收、重複使用。只要我們出去有FPC的,我們都會想收。」余金龍補充,若是FPC微量進入一般回收體系,依然可以與塑膠混合,製成其他物品。「也就是說,萬一進入大眾回收體系,是無害的;如果可以回到我們自己的系統,那是非常有利。」

要以回收物作為利基,除了技術之外,更需要塑造一種新的產業文化,他認為,過去台灣的代工盛行,「廠商之間同質性太高、互補性太少,只能競爭。現在我們要塑造一個新的文化,內部合作結盟、一起往外推。」

「就像人體的心臟,動脈負責運輸養分與資源,靜脈負責輸送回收廢棄物。一般產業處理的都是從生到死的這一環,我們處理的,是從死到生的『靜脈產業』。」余金龍強調,這樣的靜脈體系,並非單一廠商可以完成。

資源再利用產業要能運作,首要條件就是有全面處理回收物的能力,「萬一我拿了一批垃圾,只能處理1/4,剩下3/4我要找別人合作啊!」這就是余金龍所謂「打群架」的必要,台灣有分別處理各種物資的公司,但還沒有很好的合作關係。新竹綠色產業聯盟永續循環群中,有國內最大的資源回收公司、有專做回收玻璃再利用、有專做農業廢棄物再利用,有可以將廢塑膠轉為柴油的業者,他們正試圖建立一個合作雛形,「彼此處理不同的東西」。

余金龍現在經常參與各類研討會、展覽,推介植物纖維複合材料給更多人。圖片來源:余金龍提供。

余金龍現在經常參與各類研討會、展覽,推介植物纖維複合材料給更多人。圖片來源:余金龍提供。

要將新材料變成新產業,需要上、中、下游的大量合作。余金龍也坦言,目前無法一下子將整個系統建立起來。當客戶對FPC感到興趣,詢問大量購買的可能性時,團隊面臨的,就是如廠房規模有限、原料來源也尚未穩定等在初始階段還難克服的問題。「這時候客戶就會打退堂鼓,想等你成熟的時候再找你。」因此,他選擇與塑膠中心或其他廠商合作,各自發揮功能、共同研發產品、評估可能的市場通路。

目前為止,FPCTM 材質尚未有正式的商品上線,余金龍透過國內外的相關展覽及會議,進行商品理念的推展,也和大愛感恩科技等,共同研發以FPCTM 和回收塑膠製成的環保建材;並主動寫信給星巴克總部,向對方推廣以FPCTM 製作的食物容器。余金龍坦承,目前,相關研發及推廣成本都尚未回收,還在燒錢階段,「但我不能只是等,要積極往外推,當看到越來越多曙光的時候,就知道這條路可以堅持下去。」

附錄 ‧ 觀點Q&A

Q:希望有越來越多人投入這個領域嗎?有沒有什麼話可以送給他們?

A:我當然認為有很多機會投入這個產業。為什麼要投入的原因是,從生到死的產業,台灣已經贏不過中國了,如果問說有誰可以替Nike、Adidas做布鞋,有200家公司做得到,可是如果問說,這些布鞋不能掩埋、不能焚化,把它處理到變成可以再利用,我覺得全球現在大概只有我們聯盟做得到。

這表示什麼呢?就是從生到死的這個競爭太激烈了,對年輕人來講,要進入這麼競爭的行業,機會相對渺茫。可是從死到生的競爭對手是少的,當然機會就很多,所以當然是認為年輕人應該往這個方向走。

但是大家要體認一點,一定是要打群架、teamwork的方式來創造價值。這個產業需要這樣子做。

以前人們認為走環保產業是賺不了錢的,或者是需要政府補助,但我覺得如果做對了模式,他反而會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