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的孩子 環境關懷的陳永龍 | 環境資訊中心
綠色人物

原住民的孩子 環境關懷的陳永龍

2001年01月04日
作者:楊貞莉

「阿龍」,原住民盲視者莫那能,用台語這麼稱呼陳永龍,他說,雖然自己看不見,但感覺上陳永龍就是瘦瘦的、皮皮的、活蹦亂跳,像「台灣獼猴」一樣,而且滿聰明的。

喜歡爬山,從大學時代就加入登山社,現正就讀台大城鄉所博士班的陳永龍,認為自己看待大自然的方式,與原住民相似。而從一開始爬山認識,到後來參與部落規劃工作,就這樣,他和原住民們的感情,越結越深。

「敬畏天地、順應自然﹔樂天知命、知足常樂,樂意與人分享生活及生命的種種;是原住民的重要特質。」陳永龍說,和他們一起在山上是最快樂的,因為感覺比較自然,不像在都市中,碰到的種種爾虞我詐。

台灣各山區,以及全台一半左右的部落,都曾留下陳永龍造訪的足跡﹔直到現在,他還經常在屏東的魯凱族、排灣族,以及花蓮太魯閣的部落裡,跑來跑去。

一時興起,或是好久沒看見老朋友了,就上山訪友,和他們一起吃、一起玩,聊一聊近況,一起生活兩三天。陳永龍說,他也曾到田裡去幫忙收割,和原住民一起上山打獵。「是朋友,有些人則更像是家人,而我也是他們家中的一份子。」每次他回到三地門、好茶或太魯閣等幾個比較熟的部落,「就像是回家的一樣,而他們也覺得,家裡的小孩回來了」。

經常和他一起從事古道調查的好友鄭安睎說,「老龍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有一點冷、有點驕傲,但是只要和他聊過之後,就能感受到,他人其實正好相反。」他思考事情深思熟慮;健談,而且往往能切入事務的重點核心,做鞭辟入裏的對談。他也非常關心原住民的議題,不是為了求得個人的名譽聲望,而真正是完全的付出不要求回報。

從九二一之後,經常往災區跑,持續的關切部落重建事務,陳永龍目前在一份專為原住民災區發聲的「原聲報」中,義務性地擔任總主筆的工作。

他說,自己的父母是那種很善良的城鄉移民,年輕時就北上工作,後來他國中時因違建區被拆,只好被迫搬家,父母想把辛辛苦苦存的錢拿出來買房子,結果在都市裡遇到奸商,把他們半生的積蓄全部坑了,母親還因此積憂成疾,得了癌症病逝。

這件事讓他親身體驗到,一般人對都市的想像,是一個進步繁榮的地方,其實當中包藏著許多的狡詐與欺騙。而爬山讓他看到台灣的美,也同時讓他看到,很多地方正很快速的被破壞,整個社會中強凌弱的現象,是非常赤裸裸的。

這樣的生命經歷,是導致陳永龍後來投入關懷環境運動的主因。他說,任何原住民部落的問題,其實是社會問題的縮影,是人與人、族群與族群之間,社會正義不公結果的凝結。而如果原住民部落的問題能妥善解決,不只是對原住民,對整個大社會來說,都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