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廖雲章小姐:生物多樣性概念的競爭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回應廖雲章小姐:生物多樣性概念的競爭

2000年04月26日
作者:李欣哲

拜讀廖雲章小姐八十九年四月十八日於環境資訊網絡中心發表之「生物多樣性概念的競爭」(Competing Notions of Biodiversity)一文,筆者對廖小姐的諸多精闢論點深表贊同,然而心中仍有些許不同的聲音。由於筆者並非生物多樣性的專家,僅將有疑問處(主要集中原文前二段)在此提出,希望能有機會與廖小姐及其他先進討論。若筆者對廖小姐之論述有所誤解,或廖小姐及其他先進對筆者之論點不予茍同,請不吝指正。

首先,開始閱讀廖小姐大作時,對於開場白的議題-能源與氣候-似乎與文章的標題未完全吻合不甚明白。蓋原文內容主要探討在經濟、科技掛帥下,西方國家對保存生物多樣性的扭曲與對開發中國家(南半球國家)的另一種剝削;然而原文開頭所提出的是廖小姐認為環境問題已被簡化為「氣候與能源問題」之批判。竊以為能源問題、氣候變遷、或是生物多樣化的破壞等雖皆屬環保問題,也都與整個地球環境是否能永續生存息息相關,但因大量燃燒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氣)所帶來的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問題和生物多樣化破壞所帶來的生存發展問題是不同的,筆者無法百分之百肯定二者毫無關聯,但認為二者應該分開探討。廖小姐在原文中將對世界上普遍以能源與氣候為主流環保議題的批判放在文章的開端,似易有誤導之虞,不甚妥當。

再者,根據筆者的了解,1992年在巴西首都里約熱內盧召開的「地球高峰會」(Earth Summit)並非單純僅探討能源與環境這項議題而已,同時探討了沙漠化、樹林消逝、永續農業、生物多樣性、水海資源、危險廢棄物、毒性化學物質、放射性廢棄物等議題,後續除了通過「21世紀議程」(Agenda 21)、發表「里約宣言」(Rio Declaration)外,也簽署了「氣候變遷公約」(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及「生物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應該沒有廖小姐所謂的「將全球的環境問題簡化歸納為氣候與能源問題」之情形,原文之批判似乎有失公平。

能源和所有環境問題相似之處在於牽涉層面極為廣泛,切入點不只侷限於經濟、貿易等領域,亦包含社會、文化、政治等層次,很難一應俱全。筆者認同廖小姐關於「能源與氣候之間的關係牽涉複雜,不單純只因為能源燃燒,就造成氣候變遷的結果」之論點,畢竟整個地球生態環境是非常複雜且環環相扣之體系,在人類對其理解仍相當有限之情況下很難說某一個問題的發生一定是另一個狀況的結果。

然而能源和其他環境問題不同點之一在於人們認知程度之差異。蝴蝶消失了、水變髒了、空氣變臭了等環境問題是人們可以用感官去察覺的,但是對大部分的人而言,面臨能源時所抱持的態度多是消費、利用以維生活所需。這種態度筆者認為並非如廖小姐所言是由科學家歸納、簡化後產生的,而是長期以來能源科技的進步以及能源為生存基本需求,而使得「消費能源」這個行為顯得是如此的自然!

筆者認為,解決或減輕能源與氣候問題根本之道和其他環保問題並無多大出入,可總歸於「減量」二字,亦即減少使用天然來源不可再生之資源,並以較少環境危害之可再生資源替代。以能源用語觀之,即節約能源與發展替代能源。節約能源我們耳熟能詳,至於替代能源則種類繁多,可概略分為再生能源、廢棄物回收能源、核分裂及其他新能源等,目前世界研發及推廣主力在再生能源,期能利用地球上可再生之天然資源(如太陽能、風能等)以供應人類能源需求。

廖小姐於原文云:「在科學家的歸納下,一般人面對能源只有三種態度:製造、消費、節約」,似乎並不茍同於以簡單的邏輯面對能源問題;但筆者認為在認清能源問題的本質時予以簡化並不為過:應「製造」對環境較有利的替代能源,並「節約」我們的能源「消費」。世界上有識之士呼籲優先節約能源以減少能源需求量,擴大推動再生能源以減輕能源使用之環境危害,皆就能源問題的本質為出發點。但是在制定政策措施時卻不能如此簡單,反而應將思考範圍擴大,涵納文化、社會、政治、經濟、科技等各層面,並須符合我國國情,畢竟外國的月亮放在台灣不見得一樣圓。

至於氣候變遷問題,既然主因在於地球原有之溫室效應因人為溫室氣體大量排放而加強,則欲降低氣候變遷帶來之衝擊,勢必減緩大氣中溫室氣體累積之速度,甚至維持穩定或減少累積。筆者在此一邏輯中看不出有何不妥,對於廖小姐似乎不甚茍同有些許不解。筆者看待氣候變遷問題的思維模式如下:氣候變遷(或是全球暖化)對全球生態環境將造成衝擊e而人為溫室氣體排放累積為全球暖化主因e故欲減緩全球暖化須採取相關措施穩定及減少溫室氣體至合理範圍。筆者認為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是一定需要被控制的,至於多少才算是合理,所採取的措施又為何,仍如前所述,須多方考量才不致有所偏頗。

筆者覺得廖小姐會於原文開頭對能源與氣候問題提出批判,應肇因於現在我們在世界上所聽到"最大聲"的環保問題皆繞著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打轉,能源問題也似乎成為最大的環保問題。就筆者的觀點,會有這樣的情形主要係全球暖化所帶來的問題不但複雜、不確定性高,且影響為全球性,後果(如物種遷移、海平面上升等)難以解決,甚至無法避免。以咸認為主因的化石燃料大量使用為例,試問有哪一個國家不需消耗汽油來開車?不需煤炭、燃油來發電(註:此處不討論核能,衍生出的是另一層面的問題)?大多的國家-尤其開發中國家-甚至仍每年增加消費量以換取經濟的成長。在替代能源技術尚未完全成熟之前,能源與全球暖化的關聯幾乎無法避免,也持續成為所有主政者的夢靨。

相形之下,其他的環保問題所牽涉的範圍並未如此廣大,也沒有國際公約直接施加的責任壓力,因此似乎失去了主政者及民間輿論的焦點,感覺上好像其他環保問題都是次要的"非主流"。然而筆者認為對所有的環境問題都應給予同等的權重,沒有所謂的孰輕孰重,有的只是保護措施執行時間點的先後之分。因此,如何在處於環保議題中相對弱勢的情形下將聲音與能量釋放,使社會大眾與媒體察覺、共鳴,至得到主政者的重視,則是所有關心環保的人士應思考、尋求突破的。

最後,對於廖小姐關於西方生化科技公司及研究機構挾其政治、科技、經濟等力量,強力介入開發中國家生物多樣性之論述,筆者深感佩服。雖然筆者並非專家,仍野人獻曝提出另一個論點,請廖小姐指教。主要分布於開發中國家之熱帶雨林是生物多樣化的溫床,西方及日本等工業國家以往對其資源的需求而造成的破壞不計其數,也無庸置疑;然而擁有雨林之開發中國家因人口遽增需要更多的耕地、為追求更高的收入而種植經濟作物、錯誤的開發政策等,皆對雨林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工業國家自然應該責難,但開發中國家也應檢討其人口、經濟、交通運輸、環境保育、城鄉發展等政策,以降低對雨林的破壞,保存珍貴的生物多樣性。畢竟當一個國家不珍惜其自然資源時,別人是不會給予多少尊重的。

(作者歡迎讀者的批評與指教,聯絡電子郵件信箱:f871028@itri.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