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空間規劃檢討聲浪中的未爆彈:內湖垃圾山清除與原址規劃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台北市空間規劃檢討聲浪中的未爆彈:內湖垃圾山清除與原址規劃

2006年08月18日
作者:連振佑(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OURs)候補理事、台北市內湖區社區規劃服務中心諮詢顧問)

最近因為年底台北市長選舉即將來到,許多台北空間、環境品質的議題不斷地重新被檢視、提出討論,除了松山機場、建成圓環、龍山寺賣場、瑠公圳開挖等等議題,內湖垃圾山即將展開清除工作,後續釋放出來的空間與環境議題不容我們忽視,應於清除計畫實際執行之前便應密切注意與觀察。

台北市內湖垃圾山自1971年啟用,使用至1985年,因侵入基隆河行水區45公尺違反水利法,由行政院要求清除不合時宜、違反法律的這座垃圾山;自2002年開始進行清除規劃,陸續因環保團體訴求、議會壓力要求下不斷協商清除計畫內容,導致時程延宕直到2005年7月才通過清除計畫,預計發包後至少要4年時間才能完成清除。

內湖垃圾山的清除工作並非單純的開挖、移走或非經篩選直接焚燒囤積已久的垃圾這樣簡單的工作內容;即將展開的工作包括篩選(篩分)垃圾、將資源回收垃圾統一蒐集轉售、將可燃性的垃圾載運到台北市3座焚化爐燃燒、將無污染的土石進行再利用。這些工作搭配焚化爐的運載容量、歲修時程,以及土石再利用計畫須經議會審議等因素影響,預計毫無意外也要至少四年的時間才能完成垃圾山清除。

我們可以預見的畫面是:一旦垃圾山開始開挖進行垃圾山內容篩分工作,內湖區市民過去記憶中空氣污染的噩夢可能再度身歷其境;一般市民對於垃圾山清除的工作需要長達4年的工期提出質疑;萬一超過4年還無法清除完畢,接踵而來的批評聲浪將排山倒海而來;議會對於土石再利用計畫將有千奇百怪的阻撓、拖延與協商。這是台灣當下社會給我們的印象,也是未來很有可能發生的故事。

預防勝於治療,危機可能就是轉機,垃圾山的清除、未來原址的利用規劃將有機會成為台北市重大的空間發展與環境教育、環保示範主題,更是台灣展開土地利用省思、環境規劃實踐的重大契機。

環保局目前雖已展開說明工作,但是一般市民接受垃圾山清除計畫內容的機會與教育仍然明顯不足。要排除未來開挖之後可能的批評與異議,自即日起展開各環節的環保教育、環境教育工作刻不容緩。我們建議環保局應該將如此專業的環保清除計畫,包括許多專業的工程內容、專有名詞,用淺顯易懂的文字或漫畫圖說,透過學校教育、社區營造工作坊、里鄰交流討論會,不斷地傳述清除工作的具體內容,一方面進行政府施政內容說明,更強化環保觀念與環境教育工作落實於生活中。

除此之外,內湖垃圾山清除後原址再利用的規劃與討論工作應隨著清除計畫實施期間進行長期的醞釀與討論。依據市政府的組織職掌與分工,等到環保局清除計畫完成後交給發展局進行規劃,屆時原址空間利用的方案與內容非常有可能重蹈過去長期以來規劃工作發包執行的模式覆轍,由一家規劃公司未經民眾參與機制,短時間內提出欠缺市民意見、脫離地方使用構想的方案,導致施工期間與完工後飽受市民的批評。

因此我們強烈建議,內湖垃圾山的清除與原址再利用是台北市、台灣省土地利用及環境與環保教育非常關鍵的課題與機會。台北市政府應該有前瞻的作為與魄力,打破局室之間的藩籬,自即日起展開環保與環境教育工作,並且讓民眾一邊看著垃圾山展開清運,同時可以開始參與未來原址再利用計畫的討論與規劃構想。我們相信4年清除期間,市民如果能夠跟著清除計劃一步一步前進,那麼不但在環保與環境教育史上寫下新的一頁,並且透過至少四年醞釀、討論、凝聚出來的土地再利用構想,整個空間規劃的實踐過程與結果都將是可貴的一個經典範例,足堪台灣土地規劃利用史上永誌與傳頌。

建成圓環、西門市場、龍山寺地下商場的殷鑑不遠,台北市長的選戰很快要來到。內湖垃圾山將是一個可以未雨綢繆、預防重於治療的案例,千萬不要再次形成市政重症而必須急診與搶救,再次導致民眾批評與失望。環保與環境教育的工作現在展開不會太早,垃圾山清除後土地利用的民眾參與討論機制現在開始運轉剛剛好。請所有內湖區民、台北市民、台灣人民,我們一起來關注這個可以創造我們自己未來驕傲的議題,從現在開始便參與其中!請市政府及馬上要投入選戰的準市長們,也好好思考、定位這個極度重要而攸關台北市永續發展的課題!

原載於2006/8/3《南方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