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黎戰爭:家破、人亡、環境傷 | 環境資訊中心
社論

以黎戰爭:家破、人亡、環境傷

2006年08月19日
作者:李永展(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長、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常務理事)

自從7月12日以色列及黎巴嫩戰爭爆發以來,已造成上千黎巴嫩人喪生,其中大部份為平民,再加上三千多人受傷,超過91萬人被迫撤離家園,災情相當慘重。8月7日黎巴嫩南部又遭受猛烈轟炸,聯合國及其他救援機構盡全力為當地成千上萬名流離失所的民眾提供生活必需品。

戰爭,尤其是高科技戰爭除了造成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外,對環境也具有相當大的殺傷力,所帶來的環境問題更是災難性的、無法彌補的,從二次大戰、韓戰、越戰、到波灣戰爭都証明了這一點。二次大戰原子彈的核輻射導致好幾代日本人的畸形及殘疾;越戰期間許多帶有毒氣的炸藥,使當地土壤受到嚴重污染,而大量使用落葉劑不只毀滅森林,更破壞了野生動物棲息地;在波灣戰爭中,大量原油流入海域則造成世界最大的海洋石油污染事件。

這次的以黎戰爭中,除了家破、人亡外,也同樣傷到環境。舉例來說,以色列7月13日至15日空襲黎巴嫩,摧毀黎巴嫩南部基業(Jiyyeh)電廠儲油槽,造成至少15,000噸原油流入地中海,污染了黎巴嫩海岸。持續的戰火使海域清理工作無法進行,造成地中海沿岸的陸上及海上生態系受到嚴重衝擊,特定物種更面臨絕種威脅。如果不採取行動,北上的洋流將不只讓黎巴嫩三分之一的海岸線受到油污影響,連賽普勒斯、敘利亞、土耳其、希臘,甚至以色列都將蒙受其害。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便指出,此次基業電廠流入地中海的原油量,已直追1999年艾利卡號(Erika)油輪在法國沿海漏出13,000公噸原油的事件,而如果基業電廠所有儲油均流入地中海的話,其災難程度將不亞於1989年艾克森˙瓦爾迪茲號(Exxon Valdez)的漏油事件。漏油事件影響所及,一些重要的商業魚種如黑鮪魚,以及包括瀕臨絕種的海龜等其他海洋生物,必將受到衝擊。浮油污染對生物多樣性是相當大的威脅,例如鮪魚魚卵及幼魚均浮在水面上,因此漏油事件將對魚卵及幼魚造成直接的衝擊,更可能對地中海鮪魚數量留下嚴重的後遺症。

此外,全球僅存的黎巴嫩雪松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生物圈保留區」納入保護對象,黎巴嫩境內25%的雪松林都被納入此保留區,但在以色列持續轟炸黎巴嫩的軍事行動下,此保育區正面臨極大的危機。而200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遴選出紹福(Shouf)生物圈保留區,此保留區具體化長期保育狼、野貓、及條紋鬣狗等較大型哺乳動物的目標。保留區上方坡地有一處水池,不只提供野生動物的水源,更藉此誘使牠們留在保留區內,但這些動物在以黎戰爭中,受到戰鬥機和轟炸的噪音以及空氣污染的雙重壓迫。

而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唯一的公共海灘──雷姆雷特‧艾爾貝達(Ramlet al-Baida)海灘到處充滿著死魚、死蟹,指出了海洋生態受到戰爭影響的慘況。黑色油污覆蓋在原本美如黃金海岸的海灘,在以黎戰爭爆發前,這裡原本是當地民眾及觀光客的主要觀光景點,如今卻是人煙稀少的蕭條海岸,據估計,光是清理油污就需花上好幾個月的時間,更何況對整個生態系的衝擊,可能需花好幾年的時間才能恢復。

雪上加霜的是,貝魯特因蜂火漫延,市區內到處充斥著各種環境污染的問題,由於當地以敘利亞人或亞裔占多數的清潔工人紛紛逃離市區,大街小巷堆積如山的垃圾無人清除,再加上黎巴嫩人一向鄙視垃圾清運工作,使清潔公司在招聘工人時面臨窘境。

戰爭往往是邁向永續發展的最大障礙,永續發展的未來需要活力的經濟、公平的社會、及友善的環境,但這些目標沒有任何一項能在戰爭發生時獲得任何進展。因此,和平、安全、及穩定的社會必然成為首要的考量,而這些正是永續發展的先決條件。

戰爭的確是非人性的,不僅造成家破人亡,更對環境及生態造成難以彌補的破壞。在炮聲隆隆的以黎戰爭中,不禁令人想起約翰藍儂的「想像」(Imagine)中令人動容的歌詞:「想像所有人和平相處,…想像所有人共享世界;你或許會說我是一個尋夢者,但我並不是惟一的,我希望有一天你能加入我們,那時,世界將合而為一」,讓我們一起使夢想成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