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與永續發展(上)-走出明星物種保育的迷思 | 環境資訊中心
國家公園

生物多樣性與永續發展(上)-走出明星物種保育的迷思

2004年09月01日
作者:朱惟君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目前世界上的物種,正以每天超過一百種的驚人速度消逝中,包括地球上75%的作物基因業已消失;倘若此趨勢未獲改善,預計2050年時,世界上約四分之一的物種就行將消逝。」

因為人類的擴張、過度消耗自然資源、大幅改換原始棲地環境,許多生物已因此滅絕、或正瀕臨絕種,有些甚至未及被命名前,就已從地球上永遠消失了;近400年來,生物多樣性的大幅滑落,「人類」難辭其咎。學者Wilson, E. O於1994年提出上敘警訊(另地球高峰會業已於1992年訂定了「生物多樣性公約」),不啻當頭棒喝。他同時提示:維持天然棲地的完整性,是保育生物多樣性最基本的工作。

顯見「生物多樣性」的問題,非僅侷限於保育少數明星物種的層面,而是涵蓋:基因、物種、族群、生態系到棲地環境等層面──各種生物相互依存,織就一幅複雜的生命之網,任何物種的消失或加入,都將使之改變,甚至造成瓦解。

劃設保護區(包括國家公園),確是達成生物多樣性相當基本而有效的手段。唯早期國家公園的管理思維,如黃石國家公園設立初期的保護、管理對象,還是偏重在北美犛牛、駝鹿、熊等大型、可供狩獵的動物,而忽略小型、無直接利用價值的物種;甚至為了提供遊客更多狩獵機會而獵殺野狼等高階掠食動物。只是當時,這種急劇影響生態系動態平衡的行為後果還未獲重視。

本專欄與營建署國家公園組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