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抑或多元的呈現?—回應「台灣NGO力量正學習整合」 | 環境資訊中心
南非地球高峰會

整合?抑或多元的呈現?—回應「台灣NGO力量正學習整合」

2002年07月31日
作者:許主峰(台灣二十一世紀議程協會秘書長) 、張淑玫(康乃爾大學城市與區域規劃博士候選人)

日前,陳麗瑛博士關於台灣NGOs組團(團體名稱為2002地球高峰會台灣行動聯盟,簡稱為TANGOs)參加此次於南非約翰尼斯堡舉辦的地球高峰會, 就學者與政府六人小組的立場對TANGOs 之此行任務提出建議與批評,由於此次組團之各參與團體推派「台灣二十一世紀議程協會」為主要與官方對口單位,因此,必須對於文中若干誤解加以解釋,好讓社會大眾清楚了解此次TANGOs出訪南非進行綠色外交與國際NGOs連結之任務。



針對今年8月將於南非召開的地球高峰會,以回顧10年前於巴西召開之高峰會中所通過之二十一世紀議程、生物多樣性公約、氣候變遷綱約等環境議題,並檢驗各地十年來在上述議題上推動的成果,事實上,從去年開始已有許多台灣的NGOs代表與學者專家開始個別地進行相關準備動作。



今年3月時,台灣主要的環境NGOs,包括:主婦聯盟、看守台灣協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綠色陣線協會與台灣二十一世紀議程協會等十數個團體,即已開始展開聯盟行動,同時進行每週一次的聚會討論,並提出詳細的行動計劃書。另外也有團體成員透過立法院永續發展委員會之管道,向政府行政部門遊說此次TANGOs之行動意義與重要性,特別是因為台灣並非聯合國的正式會員國,因此無法透過官方管道參與全球環境議題之治理,所以透過台灣NGOs的綠色外交行動,不但可以拓展國際外交之生存空間,同時,經由國際NGOs之串聯,參與全球環境問題之治理,這些來自台灣環境NGOs的自主積極行動,是不容抹煞的,也絕非陳文中所描述的「在籌備的初期的確有些被動地勉強結合成TANGOs」。反而是因為TANGOs的組成與遊說成功,促使行政院環保署於今年五、六月間成立「六人小組」會議,並建立了政府與TANGOs之溝通管道。



同時,我們也不認為此次參與南非地球高峰會為一朝聖之旅,或是為個人資歷跨洋鍍金之大拜拜聚會,若是如此,台灣的NGOs大可不必大費周章進行團體的串聯與結盟,還要在行前召開數場的環境議題研討會,努力促成一個討論對話的公共空間,讓台灣許多投入環境運動的工作者,可以就不同的角度立場,提出自己的觀點,同時進行意見交換。正是因為我們認識到,參與此次的地球高峰會並不是去向「上級」做報告、交心得,(其實,存有這樣的想法正是對綠色運動所欲揭櫫的草根自主的精神相違背),而是透過此次地球高峰會的契機,讓國內的環境NGOs與政府相關部會回頭省視台灣十年來的發展軌跡,並在一個全球關切的視野下,尋求地區性行動的方案與國際合作的空間。



甚且,我們也可以自豪地提出,在許多環境議題上,台灣NGOs所做的卓越貢獻,足以作為其他地區的參考,以馬告國家公園運動一案為例,帶頭發起運動的環境NGOs走出了中產階級環境觀念的侷限,而在運動過程中與原住民團體對話,進而整合出尊重原住民自然主權的新的運動方向,也進一步影響政府相關決策,這在全球的森林保護運動中,都是非常珍貴而難得的運動經驗;另外,美濃反水庫運動成功地整合地方社區與國際團體的力量,也生產出新的運動文化,如美濃黃蝶祭或是交工樂隊之運動音樂。這些台灣NGOs運動的斐然成就,是不容抹煞的。而陳文中所言要成立審議NGOs之成效機制,以評估5年後是否具備參與2007年的聯合國5年檢討評估大會之資格,就真的完全不了解民主社會當中NGOs與公民部門相對於政府的自主性地位,才會產生出這類政府部門反過來監督NGOs的謬論(關於NGOs與政府關係請詳見筆者與楊長鎮先生之「從參與地球高峰會談台灣NGOs與政府關係」之分析)。



當然,我們也十分熟悉一般外界會對NGOs組織文化的批評,諸如,花費許多溝通時間、開會沒有效率、意見難以整合、工作沒有績效等等。身為NGOs工作者,當然需要虛心接受這些批評與指教。然而,我們更需要指出的是,過多的效率可能是獨斷,太少的溝通可能是人性的工具化,而太過整合的意見可能是八股無聊。



身為NGOs的工作者,我們認識到彈性而多元的NGOs的存在,就像是一隻看門狗,在一個不斷制度化、專業化、工具化的全球體系中,四處走動,隨時吠兩聲,汪!汪!好提醒大家,在這個逐漸僵化、集中化、單一化的人類社會制度中,所可能產生的危及人類永續生存的危機與問題,而這對NGOs的任務而言,可能是更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