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車日如何行——來自小市民的想像 | 環境資訊中心

無車日如何行——來自小市民的想像

2006年09月22日
作者:李信仁、陳怡萱

看過了哥本哈根的自行車文化、千里步道籌畫中心的步道理想,在922國際無車日的今天,聽聽生活在台北的小市民,在迎接與地方首長共度無車日的前夕,對於生活中的無車環境又有什麼想法和感受?

單車‧都會‧瘦! /李信仁

騎單車享受又享瘦(圖片提供:李信仁)2005年9月底我開始騎鐵馬上下班,並不是為了環保等偉大的理由,也不是為了省錢,只是想活得久一點!人生苦短,寧願用緩慢的移動,換取身體健康。

當時一次身體檢查的報告顯示,體重將近88公斤,BMI值(身體質量指數)高達28.5、血壓偏高,因為過胖,這份報告的結果很難看,我驚覺,再不調整注意自己的健康,很可能會提早掛點。

體檢隔天,除了找醫師諮詢外,忙於工作和唸書的我,能運動的時間並不多,唯一可以結合生活與運動的方法就是騎單車上下班,於是花了3000塊買了部腳踏車,決定用鐵馬取代機車,希望能因此減肥。

騎單車上路後,意想不到,原來在台北也能享受越野的快感,宛如叢林游擊戰般的刺激!

大台北自行車道以河濱為主(圖片提供:李信仁)大台北自行車道以河濱為主,市中心少數幾條自行車道分別在大安森林公園、新生南路台大外圍、華納威秀商圈等,走出這幾個地方,騎單車就要隨時備戰,提高警覺。

秦王築長城千百里,台北修馬路無絕期!我經常騎單車穿梭在羅斯福路和台大之間,羅斯福路一年來天天開挖,一會兒是改建公車專用道、改天修水管、然後挖電纜,連架設第四台的都來參一腳,坑洞、積水到處可見。只歎我沒有孟姜女的淚水,只靠騎車的汗水,無法阻擋惡質工程的進行,只好換個心態,將惡劣路況當作磨練騎車技術的好機會。

在台北不必到山上騎越野車,只要在街上騎車,就可以練出對抗惡劣路況好本領,同時享受越野的快感;為了閃避路上的坑坑疤疤,急停、過彎是小case;經過水窪、沙坑不打滑摔跤,那才高桿!別忘了,屁股要適時離開座墊,免得路上的坑疤烙印在我的美臀。

另外,車子大多會禮讓行人,卻對單車很無禮,騎單車時,左與公車爭道、右與機車對尬經常上演,即使騎在人行道,還會遇到機車超車,從身旁快速呼嘯而過,像極了在叢林打游擊,敵人從背後偷襲,我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為了求生存,必須更用力踩踏超越,免得被超車追撞;當綠燈亮起便狂踩催速度,搶先在機車前出線,不然就會淹沒在車陣之中,回神時紅燈已亮起,永無超生之日!

台北「越野級」的路況與擁擠車輛,逼得我騎單車要飆速度、拼技術,使得運動量大增,減肥效果奇佳。從開始騎單車上班到今年6月,10個月甩去20公斤的肥肉,BMI達到標準,各項健康指數恢復正常。說實在的,若不是在台北騎單車,效果恐怕沒那麼好。

聽說9月23日是「大台北無車日」,我正處在矛盾之中,因為屆時街上沒有汽機車廢氣,騎單車顯得舒服愜意,但無法享受穿梭車陣與車對尬的刺激快感。

換個角度想,不管有車無車,騎單車上路充滿驚喜,至少有「單車‧都會‧瘦」的效果,因為「騎單車鐵定都會瘦」,不必花大錢上健身房,用單車代步就能減肥塑身,尤其是車輛擁擠,路況奇特的台北市。

還等什麼,騎單車上路去吧!

無車日之趴趴走 /陳怡萱

京都怎麼走都不累的人行道(圖片提供:陳怡萱)本來以為我不是一個喜歡走路的人,後來發覺這跟環境有關。在日本京都時,我能從郊區的清水寺穿過花街祇園回到市中心,然後接下來幾天的交通工具除了公車就是雙腳。更早之前到日本中部玩,至今印象最深的就是有一整天時間在名古屋市內走來走去,騎腳踏車的警察伯伯、踩三輪車的年輕女孩、街道上熙來攘往的上班族,迎面而來的種種新鮮景況令我不知不覺走了好多路,當下並不覺得腳酸,整個人處於亢奮狀態。

在台北,自從舊機車蒙主恩召後,加上公司附近吃午餐不便,我日漸覺得雙腳萬能;雙腳配上雙眼,走路變成一種唯我獨享的樂趣。

有一天在路旁發現一叢叢七里香開得燦爛,驚喜之餘巴不得拉住擦身而過的陌生人分享這喜悅與美麗。無奈時值上班時間,過往路人行色匆匆,我猜想也許花朵們也驚訝於竟有人發現它們悄然綻放?

某次中午吃得太飽,從龍江路、錦州街一帶走回松江民權路口,經過榮星花園時,遠遠瞧見前方一小團、一小團灰色物星羅棋布。走近一看,那景象實在逗人發笑,原來是一隻隻縮著身子在午休的鴿子。在茂密的林蔭下,為數眾多的鴿子各據一地享受悠閒的午后,然而隔著人行道的另一邊,卻是車水馬龍喧鬧不止。那對比非常微妙。人類常自詡為萬物之靈,卻比誰還容易被淹沒在時間洪流裡,來不及換氣。

走路,不只是腳在移動。雙手放鬆,自在揮舞,眼神游移,盡收眼底,靈魂無所拘束,這一刻飄到騎樓下賣花的老婆婆身上,下一刻就飛到街角談笑風生的情侶旁。走路是一種必須從騎車、開車、搭車中隔離出來的人力自主交通;我走,我存在,當決定這個方向,幾乎同一時間就在這條直線上,沒有人與我重疊。

在台北也能好好走路?(圖片提供:陳怡萱)走路本應當是這樣放縱而自我的行為,卻因為不夠清新的空氣、過於喧囂的環境音、以及隨時可能發生意外的威脅下,變得不怎麼令人喜悅。除非是偶爾經過難得滿眼綠意的公園,或是進入鮮少人煙的巷弄間,才得以鬆一口氣,找回原本走路的自信,昂首闊步向前行。

態度影響環境,環境影響態度。當個人僅能以言說傳播走路的美好,藉此開發更多潛在的同好,公共環境的管理者是否應該更致力於給人們一條更好走的路?

我還要繼續走下去。 

 

李信仁

文字工作者,台大研究生

陳怡萱

廣告文案

喜歡爬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