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海洋之夢 | 環境資訊中心
海洋行旅

找回海洋之夢

2006年09月25日
文字/攝影:范欽慧(國立教育電台製作主持人、影像工作者)

蘭嶼朗島漁港擴建工程海,孕育著無數的生命。科學家曾經告訴我們,所有的生命都是來自於大海。在我們的身上,還留著跟海洋依存互動的關連。只是這份情感,已經逐漸淡忘陌生了。但是,當我們感覺到失落迷惘時,我們總會去看看大海。海的遼闊與包容,可以讓我們找回信心與希望。

然而,到底我們要如何去面對海洋?如何與海洋相處呢?

離島工程破壞自然

蘭嶼朗島漁港擴建工程在蘭嶼的「朗島漁港擴建工程」,把當地的美麗海岸破壞得非常嚴重,讓許多人都非常心痛。記得幾年前,我曾經因為拍攝飛魚祭,而造訪過這片令人驚艷的朗島灣。她平靜而溫柔,幾艘傳統拼板船停泊在卵石上,美得有如一幅畫,啟發無數人的創意與靈感。

但是最近我又重返舊地,望著眼前的一片混亂,腦海中的美好印象立刻粉碎,我看到海洋在哭泣,過去在這裡舉行傳統儀式的動人影像將不再出現。為什麼如此呢?原來當地的鄉公所為了要發展「觀光」,決定大興漁港建設,但是他們沒有想到,把這些不必要的水泥工程帶向這片海灣時,就已經把「觀光」最後的一些資本賠光了,這樣殘破的景象,不僅讓在地居民無法面對,未來也沒有條件來吸引觀光客了。

而這樣的故事,卻在台灣的離島上,不斷地上演著。

失落的歷史記憶

澎湖曾文致老先生澎湖的望安島,可以說是綠蠵龜的故鄉。這裡不僅有著迷人的自然景觀,也有著豐富的人文歷史面貌。我在島上的一處傳統聚落中,遇見了一位80多歲的漁民曾文致老先生,他曾是一艘傳統三帆船的船長。這種船在光復後便逐漸凋零,但是今天他還親手打造他當年的船隻模型留作紀念,因為他跟這艘船有著深厚的情感,曾老先生帶我到他當年停船的地點,告訴我一段遙遠的歷史。

他說過去村子裡多達2000多人,他們把船停靠岸後,由年紀最輕的船員先游上岸,再把船拖進來。如今村子裡不到100人,光是60歲以上的人口就佔了三分之二。昔日優美的海灣,如今成為一個水泥漁港,空空蕩蕩的港內停沒幾艘船,卻仍要不斷地擴建下去,原本的潮間帶也將要面臨著消失的命運。我詢問村長為何需要擴建漁港,他的理由是,要為「觀光」做準備。

這些理由都讓人無法理解,海岸地形面貌的一再毀損,要再復原又何其困難。真正最美好的資產,就是在這些歷史記憶與自然景觀上,但是對許多人來說,這一切全然「視而不見」。

找回海洋之夢

海港擴建,潮間帶不保於是,「海洋教育」成為最重要的功課。一群有理念的朋友,開始透過生態旅遊的角度,帶領眾人去認識這些海洋生物。人們喜愛海,願意千里迢迢來看這些生物,正是地方發展的機會所在,也讓在地的人體會到,保護這些海岸與生物的絕對價值。

當然,對海洋夢想的培育,決不僅只針對生活在海邊的人。如何引導孩子對海洋有情感,許多人都在努力中。一些學校還選擇以海生館作為幼稚園畢業的場所,希望這份情感能從小紮根。每年暑假,更有許多家長會帶著小朋友「夜宿海生館」,讓孩子能在這群生物的陪伴下進入睡夢中。這些美好的經驗都將伴隨著孩子的成長,有一天我們會知道,當海洋受傷了,我們要去關心她,而我們也會懂得要去疼惜海洋,保護海洋,不會盲目而愚昧地破壞海洋。因為失去了海洋,我們也將失去了自我,以及這份最珍貴的「海洋之夢」。

※ 本文不適用網站CC授權,如需轉載請洽作者

作者

范欽慧

自然筆記」節目主持人,「台灣聲景協會創辦人」。對大自然聲音充滿好奇,喜歡錄音,也想更進一步了解生物相關知識,於是把鳥類和昆蟲的聲音錄下來。從1997年錄音到了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