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生物多樣性領域的國際趨勢報導(三) | 環境資訊中心

2006年生物多樣性領域的國際趨勢報導(三)

保護環境,黑白黃紅一起來!――生物多樣性保育在英國

2006年10月31日
文/攝影:吳逸華(生態保育研究愛好者)

新族群成員種下小樹苗,似乎也埋下了自己對新土地的希望種子(來源:BEN網站,http://www.ben-network.org.uk/images/photos/4.jpg)21世紀的全球化年代,人與人的生活型態日趨接近,人種的傳統居住疆界,也在全球化的外力驅動下,逐漸消融。不同膚色、語言、文化的各類族群,為了經濟貿易的理由,或者被政治、宗教、戰亂、災難逼迫,不得不跨越洲國,在異文化的陌生環境,重建起與原本在地民眾比較,相對弱勢的新生活。

英國的族群多樣性

現實世界中所謂遙遠的「他鄉」,通常是已開發的歐美民主國家。在這裡,雖然大家身處相同的現代生活基本框架,使用同樣公共空間、閱聽同樣報紙電視、搭乘同班公車地鐵、由相同政府法律規範。但對人不親、土不親的新興社群而言,脫離與原生土地、聚落,甚至語言、傳統文化間的聯繫後,該如何找出新族群對新環境的認同?而在認同新環境後,更進一步,我們能否以保育生物多樣性的角度,期待新加入的族群,對保護新舊群體皆賴以維生的環境,也貢獻出自己的心力?

提倡不同族群共同關懷環境的思潮,正在今日以多元文化為榮的英國社會中,如火如荼開展著。這個在19世紀用軍事、經濟橫掃全球的日不落國,曾在非洲、南亞、中東、遠東等地,建立眾多的殖民地,並在兩次的世界大戰裡,擔任戰爭舞台上的種要角色。緣於歷史的牽絆,使英國成為上述地區--南非、衣索比亞、埃及、印度、巴基斯坦、新加坡、馬來西亞、黎巴嫩、伊朗、香港、東歐等國裡的各族群,或是逐夢、或是避難的第一選擇。不僅在首都倫敦街頭處處可見各族群摩肩擦踵的場景,從地方小鎮上各式異國料理店的興盛,也能窺探出這些皮膚不是白色、血統不是盎格魯.薩克遜的新來者,不能再被輕忽,他們的人數與社經實力,以及對環境可能造成的正負面影響,都是必須重視的課題。

BEN!

黑人及弱勢族群團體參訪英國峰區國家公園 (來源:鑲嵌夥伴關係計畫網站,http://www.mosaicpartnership.org/pages-about/04Getting_involved_with_the_Mosaic_Partnership.html)在大不顛島上,推動多元族群參與環境保護運動的頭號旗手,是英國的環境保護非營利組織--Black Environment Network,簡稱BEN。由於黑人是英國人數最多、膚色上也最為醒目的新族群,因此他們使用Black這字眼,作為所有弱勢族群的代表。BEN除了有來自各族群的工作夥伴,作為靈魂人物的組織執行長——華裔的Judy Ling Wong小姐,更讓人深刻體會到,這是個理想與實踐兼顧的團體。BEN認為所謂「單純只是環境事件」的說法,事實上並不存在,各種環境事件,都包含了複雜的社會與文化面向;唯有整合社會、文化與環境的全方位關懷,人類的永續發展,才可能真正落實。從這樣的觀點出發,BEN的目標包含了:

  • 強調由多元族群,參與人類居住環境(built environment,簡稱人居環境)與自然環境(natural environment)的重要性,並透過執行研究、提供資訊、接受諮詢等服務,將多元族群參與的重要性,轉換成政策,或告知相關社群。
  • 和相關環境保護夥伴團體合作,培力多元族群,使他們具有真正的能力,深入參與保護人居/自然環境的各項議題。
  • 企劃相關活動,如種植食用作物、實施資源回收、提倡綠色運輸、創造就業機會,舉辦踏青活動等等,使各社群擁有參與保護人居/自然環境的機會。

鑲嵌夥伴關係計畫

筆者曾於2005年夏季,參與在倫敦溼地中心舉行的BEN夥伴網年度會議(BEN networking conference),親身體會了BEN的夥伴多元性,和討論議題的廣度。2天的會議中,有超過30個團體與會、討論了44項議題。夥伴網年度會議的與會夥伴,幾乎多是其他民間保育組織,但也有學界與公部門的人士,甚至遠在德國柏林進行「工業花園」活動,將廢棄工廠改造為公園綠地的組織,也來共襄盛舉。至於討論議題的繽紛豐富,則可從以下講題窺見一般:

  • 園藝植物栽種多樣性的推廣(除了傳統觀賞植物,再加入原生種植物,和與新族群傳統文化深厚關連的植物)。
  • 促進難民和政治庇護者,參與各類遺產保護活動。
  • 在植物園推動社區教育。
  • 黑人殘障人士如何參與環境活動。
  • 停止使用化妝品!(由「女性環境網路」組織報告)
  • 啟發青少年:青少年在各類環境組織的工作機會。
  •  紀念Ken Saro-Wiwa——奈及利亞的環境行動主義者逝世10週年。

讓筆者印象特別深刻的,是一項嘗試將新族群社區,與國家公園連結的「鑲嵌夥伴關係(mosaic partnership)」計畫。這個計畫串聯了國家公園議會(Council for National Parks,CNP,為民間組織)、國家公園管理單位、青年旅舍協會(Youth Hostels Association,YHA)、與黑人及弱勢族群的社區等4個組織,除了安排黑人及弱勢族群拜訪國家公園、享受怡人景觀、與進行各式休閒活動外,鑲嵌夥伴關係計畫也設計了「社區提倡者(community champions)」的角色,透過黑人及弱勢族群的社區領導人士,帶動社區實際參與國家公園管理中決策、諮詢、資訊提供等過程。整個計畫除了要強化國家公園、黑人及弱勢族群間的互動外,也非常重視藉由組織再造,讓其他3個組織增加雇用黑人及弱勢族群,或者是以志工、旅客的身份參與,讓國家公園經營的「文化多樣性」面向,能夠真正落實。

這的確是非常前瞻、也相當令人感動的計畫。經過如此權力分享的過程,也是讓黑人及弱勢族群這些離鄉新來的人們,開始認同自己現居的「新樂園」,好再次紮根的最好過程;而國家公園有了這些新血的參與,也更能實踐永續發展的願景。如此雙贏的方式,讓筆者也不禁期待:台灣倡議已久的與原住民共管山林,能不能有更快實現的時候?甚至我們能不能參考鑲嵌夥伴關係計畫,讓台灣的舊住民、新來者、各類旅遊訪客,都能有適合的管道與機會,一齊為福爾摩沙盡份心力?

不是只有土地上的特定族群,才能享受自然;保育生物多樣性,更是需要土地上的各類族群不分彼此、共同討論、互助執行。願未來我們美麗島的鬱鬱山林裡,除了涵養自然界的精靈外,也能聽到來自各種族群、黑白黃紅間的笑語。

本文與農委會林務局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