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28日
摘錄自11月26日大紀元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2006年中旬以來,瑞秋坎普斯特一直注意身上的昆蟲叮咬,起初她以為是蚊子的傑作,後來才意識到她所面臨的是紐約客的新恐怖威脅︰二次世界大戰後銷聲匿跡的臭蟲重返美國,而且就從紐約開始蔓延。
住在紐約皇后區的坎普斯特說︰「我了解到牠們到處都是,牠們在我的鞋子裡、衣櫃裡、書裡;我的筆記型電腦、任何張紙都有牠們。」如今,在入侵布魯克林與皇后區後,臭蟲挺進曼哈頓區,紐約市最高級的建物、飯店無一倖免。恐蟲症促使除蟲公司跳出來肩負拯救重任。
臭蟲可長到5mm左右,夜間出來吸食宿主的血。二次大戰前,臭蟲在歐美非常普遍,之後被成功消滅。紐約的美國自然史博物館昆蟲學家索爾金表示,旅遊與禁用某種殺蟲劑可能是臭蟲絕地重返的原因。索爾金展示叮咬他手臂的一罐臭蟲時表示,任何房子、房間都是牠們攻擊的對象,人們認為臭蟲喜歡骯髒的環境,事實是,牠們根本不在意。雖然紐約客對蟑螂、鼠輩已習以為常,對臭蟲的再臨似乎倉皇失措,報紙連篇累牘的討論該議題。
臭蟲不會傳染疾病,行蹤難以掌握,因此也不容易殲滅。臭蟲會在家具與地板的裂縫處繁殖,然後從一棟公寓爬到另一棟公寓,或藉由床墊、衣服散播。紐約市府接獲民眾抱怨臭蟲的電話暴增,從去年6月到今年6月,相關電話達4600餘通,前一年同時期則為1800餘通。不過房屋維護與發展部發言人柯曼指出,臭蟲問題很重要,但無須加以誇大,因為今年抱怨高溫與熱水的電話就達25萬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