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黨參選失利後的未來道路 | 環境資訊中心
社論

綠黨參選失利後的未來道路

2006年12月16日
作者:莫聞(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煙硝瀰漫的北高市長選戰剛落幕,特別的是,今年綠黨一口氣推出三組台北市議員候選人,以極為精簡的資源投入選戰,選前在網路引起部落客討論串聯,並吸引主流媒體跟進報導,但卻叫好不叫座,最後三位候選人全數低票落選。

綠黨參選對現行選舉慣習的挑戰,包括迥異傳統的宣傳、拜票、造勢、動員與串連方式等,有其重要的社會與政治意義,自不待言。這裡要談的是,綠黨正計畫以這次經驗為基礎,參與2007年底的立委選戰,以步入民意機關發揮政策影響力為目標,持續累積實力;但在此之前,有些現象與限制仍必須點出來,促成討論,才有可能促成綠黨成長,壯大影響力。

從這次的選舉結果顯示,在藍綠惡鬥的情況下,小黨和無黨籍參選人完全沒有空間,以台北市議員選情為例,藍(國、親、新三黨)、綠(民進黨與台聯)加起來總共拿走了92%以上的選票,小黨與無黨籍候選人總得票率不到8%,綠黨推薦的三位候選人在三選區加起來僅7,300票;而總投票率不到六成五,比2002年減少5%以上,顯示縱使有眾多不願隨藍綠對立起舞、對政治惡鬥失望的選民,即使有藍綠之外、看似「優質」的選擇,仍不願給予選票支持──事後諸葛一番,想當然爾結果如此,綠黨選前準備倉卒,平日未積極經營綠黨形象,拜票時仍需花心力解釋什麼是綠黨,「綠黨不是泛綠政黨」,「綠黨不是民進黨」。

綠黨選舉,也顯示了環境運動社群尚未整合,沒有給予足夠的支持。以三位候選人訴求的主題如反北投纜車、反松山菸廠蓋巨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改善交通發展大眾運輸、健康的城市與健康的市民等,都是環境運動社群平日追求的目標;然而,綠黨在這次選戰中,不僅看不到環境運動團體結合起來支持的聲勢,從選票開出來的結果觀察,環運社群並未全力動員把票投給綠黨──其中或許標榜「不沾鍋」、不碰「骯髒的政治」者有之;慣行的運動操作策略常與某政黨某民代結合,因此有無法公開挺綠黨有之;或專注於各自領域對政治冷感者也有。

不論是哪一種,環運社群沒有整合意見,支持力量也沒有發揮出來是事實。然而,要達到這個目標,並非一蹴可幾。首先,環運社群是否要「以綠黨作影響政策的平台」?光是談這個題目,就將花上環運社群好些的心力與時間來整合意見,甚至最壞的結果是沒有共識,仍然是每位環境運動的成員各自表述,但沒有談就沒有機會,至少,現在綠黨已明確指出明年將透入年底立委選舉,即是開始整合意見的起點。

再者,回歸綠黨本身的體質,則更是關鍵所在。綠黨黨員不到一百人,專職黨工僅秘書長一人,目前黨員的屬性尚不足以涵蓋重要的環境議題面向,也不足以觸及整個環運社群,綠黨之於整個社群,猶如另一個NGO,整合社群力量難上加難。這個不足,牽涉到綠黨如何打開大門,廣邀環運社群加入,如何投入更多的資源,與環運社群各團體密切接觸、溝通討論與折衝,讓外界清楚綠黨長遠的願景、戰略與策略,願意投入其中以起達成。

環運社群本身的意見整合與綠黨自身體質的調整,兩者環環相扣,從這次台北市議員選舉的過程和結果來看,兩者還尚屬各自平行發展,交集者有,但屬稀有。這次選舉開啟了對話的敲門磚,但後續要更密集互動,仍是一項費事費力的工程。但值不值得做?除了綠黨自身的態度外,環運社群或許也該思考,平日各自關注的環境議題領域若要透過政策遊說來影響政策,是要寄望於主流政黨裡幾個親環保的民意代表,還是要努力催生出直接代表環運社群的代表?而目前藍綠對抗、兩黨獨大通吃的情勢下,是否仍值得期待?應是環運社群思索推敲的首要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