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另一個哈薩克聚落,我們跟著那位女士進到哈薩克人的氈包喝馬奶子,那是一種以新鮮馬奶發酵而成的「類酒飲料」,也就是有酒精成分,但又不是酒,令人想到電視劇「成吉思汗」中,蒙古人日常、慶典都不可缺少的馬奶酒。大概是同一種飲料吧。
不同少數民族對於酒類都會有一些飲用的規矩,比方說藏族在喝酒之前一定要用無名指輕沾碗裡酒3次,並捻至空中,這表示喝酒前先敬天地鬼神。為了避免觸犯哈薩克人的禁忌,特意問了一下喝馬奶子有沒有類似的要求,結果維族女士說了:「我們維族和哈薩克族沒有這樣的做法。」又說:「馬奶子要一飲而盡。」我和阿山仰頭乾杯,維族女士和氈包主人同時露出笑容。
閒聊當中,問到維族女士如何稱呼,對方告之名叫莎莉丹。這是一個維語名字;她有漢名,曾聽到領隊以漢名稱呼她。這是個很有意思的情形,不禁令人聯想到在台灣,一個接受過漢文化教育的原住民,除非沒有漢名,否則通常只會以漢名示人;只有在特別問起或彼此是熟悉的朋友時,才會告之以母語名字。可是這位維族女士卻脫口而出自己的維族名字,對一位從小接受漢族教育的維族人,而且彼此還算陌生人而言,不能不說頗耐人尋味。大概是因為我和夥伴在旅程中,面對異文化所表現的友善,讓她覺得我們是值得信賴的朋友。
從獨山子出發,經過兩天的車程,終於到達喀那斯湖。「喀那斯」,蒙古語是「美麗富饒而神秘的意思」。喀那斯湖四周峰巒疊嶂,原始森林密佈,青山、綠水與終年積雪的山巔交相輝映,湖水也隨著四季與晨昏的更迭而出現不同的色彩。在喀那斯湖東岸有6個類似彎月的「海子」,每個彎月都有一個神奇的傳說。由於時間比較緊,同時無法忍受同團團員的惡劣旅遊習慣,我和阿山決定脫隊,騎馬遊覽那6個美麗的彎月,並請一位哈薩克嚮導帶領我們。
路上聽那位仁兄講到:「以前我們在這裡學習祖先的記憶,學習『轉場』過程中所要遵循的規範,可是現在,開發觀光後,我們只能在這裡租馬給觀光客,騙騙觀光客的錢。」轉場就是我們說的逐水草而居。至於他所說的規範則包括了每個家族與氏族都有自己的牧場路線,不可侵犯,以及時間的要求等。
聽他講完,我問了一個非常敏感的問題:「你討不討厭漢人?」他點點頭。
「為什麼?」我再問。他搖搖頭。
「沒有原因,就是討厭?」我繼續問。他點點頭。
雖然這位嚮導老兄是哈薩克人,不是維族人,但從他口中對於自己家鄉成為人聲雜沓的觀光區一副無可奈何甚至痛惡的態度,莫非維族人對漢族人不友善,以及維漢衝突,也同樣存在著類似的緣故?
逛完那6個美麗的彎月,因為同行的團員尚未回到集合地點,我們便先用餐,吃哈薩克人的傳統食物「手抓羊肉飯」。雖名為「手抓」,但其實哈薩克人早已改用湯匙吃飯了。吃著吃著,我突發奇想的真的用手抓那熱騰騰的飯,一時間,發現到自己和阿山變成大家觀光的對象了。不僅外地人「觀光」我們,連當地哈薩克人也「觀光」我們。我猜,他們心中一定很納悶,很想知道這二位用手抓飯吃的鄉巴佬是從哪來的。(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