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憂心台灣高科技污染 產業:願發展無毒化產品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國際憂心台灣高科技污染 產業:願發展無毒化產品

2007年01月24日
本報2007年1月24日台北訊,劉香君、吳斐竣報導

中國工作人員正處理電子廢棄物 (圖片來源: Earth Negotiations Bulletin, ENB)在台灣環境行動網(TEAN)奔走下,分處太平洋兩岸的國際知名團體矽谷毒物聯盟(Silicon Valley Toxics Coalition, SVTC)與中國綠色和平,23日齊聚全球電子業製造重鎮之一的台灣,揭露鮮為人知的電子毒浪,同時與產業界和本地環保團體共同討論綠色產品的可能性。

SVTC創辦人Ted Smith發表來台觀察心得時表示,新竹科學園區與居民生活的地點過於接近,使得園區製造的污染直接影響居民生活,所幸影響情況日漸趨緩;而他看到台中居民,尤其是農民,對於中科污水將會影響農作物的憂心,更是心有所感。

矽谷毒物聯盟創始人Ted Smith認為污染者必須負起責任!Smith昨日是在TEAN與工研院能環所主辦的「永續高科技工作坊」中發表上述談話。聯袂訪台的SVTC現任執行長Sheila Davis也同時分享其矽谷經驗。Davis指出,環境正義與社會正義必須緊跟上高科技的快速發展。她提出四項基本的原則:環境正義、生產者延伸責任、預警原則,以及綠色化學政策。

SVTC倡導高科技發展下的環境正義原則



關於環境正義,除了免於健康受到危害,她特別強調每個人都應該享有健康環境的平等參與決策權。生產者延伸責任在國內已經有不少人開始倡議,但Davis補充說,電子產品對人類與環境的影響,應該等量齊觀。預警原則乃是主張產品的不確定性及其風險,應該由生產者來承擔。

矽谷毒物聯盟執行長Sheila Davis表示污染的清潔成本遠大於從中獲利!她也表示,光只有法律規定是很難落實的,例如1975年的《有毒物質控制法》(TSCA)規定環保署必須監測所有有毒物質,但真正被禁止的只有5種。對於近來當紅的奈米科技,Davis更是表示憂慮──人們驚奇於奈米科技帶來的好處,卻也創造了許多完全不存在於自然界的物質,但這些物質對環境的影響卻又一無所知;而這是與前一項原則:生產者必須對產品的生命週期負全責的概念相抵觸。至於綠色化學政策,是要求化學物品的發展與產品的製造都應該以減少甚至禁止使用有毒物質為目標。這也呼應該團體對電子產品的看法,不是不能用,而是要求無毒的未來。

SVTC的行動策略方面,Davis以回收電腦行動(Computer Take Back Campaign, CTBC)來做說明。她表示有法律規範、綠色採購與直接抗議,三種方式可同時運用。SVTC關心法案的形成並且參與監督,但整體而言,只花小部分資源從事法案遊說,主要還是從事教育與研究,產出相關資訊提供其他團體使用。而綠色採購主要執行方法是推動無毒校園,利用加州大學生的龐大購賣力,要求生產者提供更綠色的電子產品。

綠色和平緊盯蘋果公司

中國綠色和平有毒物污染防治項目主任陳宇輝,已是多次來台。陳宇輝謙虛地表示,綠色和平的電子廢棄物策略,有許多都是取法自矽谷毒物聯盟。但他們有個特殊策略:緊盯14個跨國電子品牌,要求他們全面回收其產品並且承諾產品無毒化。為了鼓勵企業間的良性競爭,中國綠色和平綜合企業的化學物質管理政策與電子廢物政策,每季發行一次綠色電子產品排行榜。雖然一般大眾仍不熟悉這個排行榜,但陳宇輝表示他們會繼續加強宣傳力道。根據最近一次報告,以NOKIA的表現較佳;2006年則緊盯著HP,該公司目前僅屬中段。

至於今年的主要施壓企業,則是拒絕公佈停止使用聚氯乙烯(PVC)及所有溴化阻燃劑的時間表,且沒有落實「預防原則」以致評分最低的APPLE公司。

 發展高科技  台灣需負擔相關環境成本

廢棄的陶瓷電路板堆疊在河岸兩邊為台灣早期廢五金工業的歷史留下見證。針對台灣現況,Smith拿出兩塊清洗過的電路板表示,這是前幾天在二仁溪參訪隨意抽出的電路板,過去在二仁溪燃燒廢五金的業者,一天可以燒出100公斤的黃金,這些毒害環境而獲利的業者,更需要跨國政府的合作,要求這些污染者負起責任。Davis則呼應說,二仁溪至今還可以看到電路板等電子廢棄物,一旁還有養殖漁業繼續抽取二仁溪的溪水,我們必須了解這些造成的人體健康的負擔,以及將一條受污染的溪流清潔乾淨,是需要花費相當大的時間與成本。

但是台灣的科學園區繼續建造,人們還是追求新鮮的消費性電子產品,Smith認為對台灣高科技企業而言,最重要的是產品設計、製程的無毒化,除非在產品設計與製程即有意識地減少有毒物質,才有促成環境改變的可能。而他也發現台灣政府、民間團體與多數企業都相當關心環境問題,如果結合三方的力量,即使台灣是個小小國家,還是足以發揮驚人的力量。

本次工作坊中,國內業者宏碁、華碩等大廠派代表參與討論,表達支持綠色產品設計與認同生產者則認為。不過,業者代表也提出,高科技產品的無毒設計與製程仍須與學界共同研發替代方案,始能獲得成效。

工研院能環所呂穎彬表示,由於部分台灣業者是OEM或ODM廠商,一旦面對價格與成本,在做法上有其侷限,是而僅能進行後端的整治;加上因為許多新科技與技術都屬商業機密,除非找出對人體造成傷害的直接關聯證據,才能加以列管。此外,多數原料物其實皆在使用之後,才會被發現有害遭到使用禁止,如多氯聯苯,慢了20年才被禁止使用。

近來歐盟提出的REACH法案(化學品註冊、評估、授權法案),即是一項創新的行動與思維,其要求新的化學品於使用前即必須經過測試評估,始能大量製造,將毒物的管制提至前端原物料的管理階段;不過卻也因此減低製程時效。呂穎彬認為教育政府、企業與消費者對於高科技產品污染的正確認知,使得業者從原料開採、製程、回收、通路等個方面都可以提供替代方案,同時對品牌業者與供應廠商施加壓力,達到商品無毒化的標準。

部分電腦大廠承諾  支持綠色生產

華碩與宏基等國內高科技大廠也到場表達支持綠色製造的決心。全球第四大電腦公司宏碁品質暨服務總處環境安全資深經理謝德樵指出,因為宏碁是純品牌公司,所以可以在產品的前端設計加入永續思維;加上供應商不若其他大廠有上千家之多,所以可以積極要求配合。謝德樵表示會在今年對外公佈Acer Green方案,希望可以盡快找到有毒原料的替代辦法,目前也與工研院共同合作進行產品無毒化計畫。

華碩電腦品保中心副理吳沛霖表示,目前華碩也展開無鉛環保型主機板的開發製程,同時積極綠色設計、採購、製程與行銷的企畫,目前也提供筆記型電腦免費回收服務,他表示其實後端的回收處理,由於並非業者的本業,所以很需要學界的研發能量來搭配,提供利基,才能創造企業與環境雙贏的契機。

全球化使得電子毒物四處亂流,但也使得跨國界合作得以聯結合。喚醒大眾認清高科技產業的運動才剛開始,然而卻是讓「綠色」矽島之夢成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