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從未釐清、定位這座島嶼的產業政策。所以,不論綠色或藍色政權,不管是在綠色矽島還是亞太營運中心的口號下,事實上,政府都必須承接、支持、配合企業的發展藍圖,並且以國家干預的手段,為財團解決土地、用水等問題,甚至移開環境影響評估的絆腳石,用盡所有圖「利」的方法,只為留住企業的出走腳步。面對此一窘境,經濟部工業局官員檯面下都很誠實,但一遇到重大的既定投資、開發、建設、生產計畫,也立即會產生一套檯面上的官方說詞作為因應,工業局朋友戲稱這叫「要什麼給什麼」的產業政策,我認為更精準的說應該是「要五毛給一塊」。
中部科學園區第三期計畫正是典範,讓我們看到當今台灣社會最大的悲哀,在於財團領導國家產業方向,而政府、社會、乃至於專家、學者,不計代價、不論好壞、不問對錯,頃全力為財團護航,此外,政府更是利用所謂區域均衡發展與地方繁榮的迷思、糖衣,任令完全扭曲台灣國土規劃以及區域發展。
抽屜裡的「區域發展與國土規劃」
台灣中部區域計畫(第二次通盤檢討)草案之中部區域整體空間發展構想,將后里鄉劃歸優質生活區,其發展構想為「保護農地及海洋資源,提供永續發展的農、漁生產、生活環境」及「強調農業技術的研發,兼顧休閒觀光、生態保育的需求」。但中部科學園區第三期計畫,根本違背中部區域計畫的上位指導原則與地方發展定位,政府甚至必須遷就事實修改中部區域計畫,將「中部科學工業園區」納入正進行第二次通盤檢討的中部區域計畫的「產業區」。此一便宜行事的作法,不僅讓台灣先天不良的規劃體系雪上加霜,且衝擊中部區域計畫之人口、都市、產業、交通、公共設施、水資源等問題,更將讓后里的優質生活區成為惡質的淪陷區。
失控的「科學園區設置」
台灣的產業發展,除經濟部工業局帶頭的工業區開發外,國家科學委員會負責科學工業園區的開發,農委會亦有農業生物技術園區的開發,多頭馬車令人眼花撩亂。目前國科會已開發之科學園中,區閒置土地有中科雲林基地49%、南科高雄基地71%,此外,經濟部工業局已開發之工業區更是低度使用。政府從不思考台灣產業結構的轉型、工業區土地使用的轉變,而任由大量既有工業區閒置、蕭條,再以「高科技」之名大肆新闢、擴增工業園區,這樣的土地利用方式簡直是全面失控。
唯一方案的「基地選址」
中部科學園區第三期計畫的基地選址,根本只以滿足廠商用地、交通需求與意願為唯一考量。故在貪圖產權單純容易取得(大部分為台糖土地)、生活機能條件、聯外交通等方便,且完全忽視自然條件、人口與農業發展、安全與健康風險等評估因素下,荒謬的選出包括后里農場與七星農場兩塊不相連而必需興建聯絡維生道路串連的基地。內政部區域計畫委員會的審議中,有委員直言:若以實質環境因子為基地評選之優先因子,根本不可能、不應該會選此基地。此外,討論「區位不可替代性」時,中部科學園區籌備處竟列舉后里基地的所有優勢(沒有劣勢)以及其他基地的所有劣勢(沒有優勢),即認為后里基地是唯一的不可替代基地,顯見根本未經專業、合理、適當的方案評選過程。
后里,作為一個台灣高經濟價值作物的重要生產區。而中部科學工業園區第三期發展區開發計畫,不僅違背台灣中部區域發展與國土規劃,更有諸多環評疑慮無法釐清,造成社會不公與不義。但,在政府「要五毛給一塊」的產業政策下,仍免不了淪為高科技產業的新租界。
下一個租界又會在哪裡?
編按:〈高科技產業的新租界:后里〉一文摘自《全球治理、在地行動:綠色矽島的環境挑戰》手冊,詳細資料參考TEAN台灣環境行動網:http://www.iepa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