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溝,TO GO!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土溝,TO GO!

2007年01月31日
文字:郭志榮(公共電視記者);攝影:張光宗(公共電視記者)

土溝社區精神象徵水牛農村沒落,成為一種刻版印象,談論農村總是帶有些許哀愁;但是,在後壁土溝社區,這樣的感傷有點多餘,因為他們發現一種「找樂子」的學問,在這個同樣有著沒落問題的農村,用著歡樂的姿態,放開大步向前走。

台南縣後壁鄉的土溝村,就像一般的小農村一樣,種著稻作、看著年輕人外流,社區步入沒落的樣貌。閒來無事的泡茶聊天,讓人們開始思考,與其等待沒落,不如自尋出路;於是在2001年,土溝農村文化營造協會成立,開始進行社區改造。

廢棄豬舍改造的聚會中心土溝村村長張佳惠也是社區協會的成員,為了推動社造,也提供家中的廢棄豬舍改造成聚會中心,並且在村中找尋髒亂點進行美化。建造水牛公園成為社造的第一步,讓社區裡的居民知道這個村子將會有不一樣的面貌。為了找尋社區的精神象徵,他們想到農村的水牛,於是請來老師,在公園裡雕上生動的水牛石雕。

許多閒置空間也陸續被整理起來,景觀的改變讓土溝看起來不一樣。就讀南藝大社造所的呂耀中於是拉了一群同學來協助社區進行改造。有決心的居民和有創意的學生碰撞,會產生什麼樣的火花?幾年下來,呂耀中歸納出「泡茶散步社造法」。

大型的稻草創作泡茶能夠溝通、散步幫助體會,土溝打破了外來團隊處處指導的習性,讓創意來自居民生活,像這間豬舍咖啡廳的再改造,就十分重視細節。這個座落在農村裡的咖啡廳,顯得相當迷人起眼,內部種種設計,有著學生的巧思,也有著居民的實用,象徵著土溝在環境景觀改造的顛峰。

當美麗在土溝開展,社造不再是自我玩賞,社區協會和熱心學生,又開始找尋新的點子,決定為土溝最後一頭水牛打造新屋;但是這次不要老農夫默默的蓋,而是要關心台灣農村的年輕人一起來動手。建造的過程就是玩樂,不只讓參與的人親近農村,更在施工中體驗農村的自然哲學。當牛棚造好,土溝最後一頭水牛歡喜入厝,四星級的居住空間,充滿感恩的心情,讓老水牛住好厝,展現萬物皆有情的農村溫暖。

土溝社區在找樂子,當他們發現讓自己快樂的方式,他們的分享也讓世界歡樂了起來打開名氣後,許多人成群結隊慕名而來,小村子一下子熱鬧起來,參與社造的呂耀中也獲得青輔會表揚;不過外界再多的肯定,比不過居民的舒服。從推動社造開始,一路走來最大的收穫,是讓居民找到玩樂的方式,讓只會感傷的外地人,訝異農村也能過得這麼快樂。

幾位老阿伯和學生,搬著大型的稻草創作,高興的神情,像群忘記年紀的快樂孩童,在土溝的田野自由的舒展。當老阿伯比出V型手勢,農村不再悲傷,顯現土溝的真實魅力。談遠景太雄偉、談感傷太無力,只要每一天生活都快樂,回歸農村原有的溫馨情感。

土溝水牛入新厝土溝社區在找樂子,當他們發現讓自己快樂的方式,他們的分享也讓世界歡樂了起來。喔!對了,老水牛說,牠也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