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關渡平原的新聞,居然與砒霜連在一起,因為台大生態工程研究中心表示:關渡平原的土壤有重金屬「砷」汙染。而記者說「砷」就是砒霜,消息的確聳動,連我也嚇了一跳!我拍片的地方居然四處都是砒霜,那工作在其中的農漁民怎麼辦?砷是導致烏腳病的主因, 但說來奇怪,為何關渡一帶的阿伯們都沒人有這種「症頭」?我並非懷疑檢測報告的虛實,而是背後的動機,應該可以再思考與檢驗。
根據自由時報2月6日的報導,這份檢測報告17塊抽樣土地,還有2份尚未出爐,也就是說報告尚未完成就把媒體找來公佈。連北市環保局都表示,這樣會造成不當聯想與恐慌。市長郝龍斌也依據這份未完成報告,指示建設局收購汙染農地的第一期稻米約3千到6千公斤,並積極考慮輔導農民轉作非食用農作物或休耕。
重點來了,「 非食用農作物」?要叫關渡平原這些農民, 去哪裡生「非食用農作物」? 大部分的農作物都是種來吃的, 哪樣是「非食用農作物」?那就是花卉!而馬市長卸任前,爭取到2010年國際花卉園藝博覽會的主辦權 ,而舉辦地點就在關渡平原,估計就要花費189億元徵收關渡平原85公頃的土地。這消息在市議會馬上造成阻力,被同黨議員批為錢坑,加上環境影響評估也有疑慮,花博要推動的阻力是不小的。現在剛好藉著這份有學者背書,「砷」過量的檢測報告,順理成章將關渡平原改種郝市長口中的「非食用農作物」,況且郝市長說農民可改採休耕。但根據農民阿郎的說法,院轄市是沒有休耕補助的,農民就只剩「非食用農作物」這條路了。
而更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台大團隊還尚未針對稻子的根莖葉進行檢測,只確定關渡平原的土與水含砷過量(但別忘了上述報告還有2個抽樣沒完成) ,也就是關渡平原的農作是否含「砷」過高,那檢測根本還沒做,就把記者找來說,關渡平原不適合種可食用農作物,這對農漁民是蠻不公平的。
這會不會是市長+學者+媒體聯合製作的一齣「新聞紀錄片」,來預先清除徵收土地+議會壓力+環評上的障礙?不然當年北投焚化爐的落塵污染,怎沒聽說市長下令要收購?怎麼沒有學者出來開記者會?這些諸多疑問,很難不去對關渡平原的新聞有延「砷」聯想。
編按:本文轉載自「城市‧河口‧人」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