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時擔憂空氣品質不佳,而避免戶外活動,但室內空氣的品質又如何呢?環署11日將公告第二批應符合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的場所。包括博物館及美術館、金融機構營業場所、表演廳、電影院、視聽歌唱業場所及運動健身等六類型公共場所,一共900多處也將納入管理範圍。業者要在一年內設法提出室內空品管理計畫,環署也將陸續展開檢測。
這些場所將管制室內空氣污染物,大多為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醛、PM10及細菌等項目,依照場所的特性而各自有所不同。超標者將限期改善,並需在改善期限中,在入口處張貼大型告示。
室內空品管制再升級 第三波朝向餐飲業
目前的室內空氣品質標準規定為,二氧化碳1000ppm、一氧化碳9ppm、甲醛0.8ppm、細菌1500CFU/m3(菌落數/立方公尺)、 PM10是75μg/m3。
室內空品若是不佳,將造成呼吸器官、視覺器官不適、還將傷害中樞神經。根據美國冷凍空調學會的資料,室內二氧化碳濃度達700ppm時,會讓人感覺空氣污濁、引起不舒適的感覺,1000ppm以上則會使人疲倦。
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在2011年訂定,並在2014年公告第一批納管場所,包括大專院校、圖書館、醫療機構所在場所、社會福利機構所在場所、政府機關辦公場所、鐵路運輸業車站、民用航空站、大眾捷運系統運輸業車站、展覽室及會議廳、商場等十類型。
此次則是新增博物館及美術館、金融機構營業場所、表演廳、電影院、視聽歌唱業場所及運動健身等六類型場所,將有940處納管。
環署空保處處長蔡鴻德解釋,這是依據公眾聚集量、進出量、室內空氣污染物危害風險程度及特殊需求而選出的場所,以學生、病人等敏感族群、民眾聚集與進出量大、大型場所優先。至於如何改善室內空氣品質,蔡鴻德表示,業者可從空調、通風、控制人流等措施來作。
蔡鴻德透露,第三波納管的場所將會是餐飲業,但由於業者眾多、類型也相當多樣,還有待研擬,尚無明確的時程。
檢測設備龐大 業者自主監測仍是少數
此次雖然將KTV的空品納管,但細看管制範圍,卻僅限出入大廳與等候區,並不含消費者將花最多時間停留的包廂區。蔡鴻德則搬出各項檢測儀器,表示由於儀器過大、發出劇烈聲響,與民眾隱私等,要進入包廂進行24小時以上的檢測有一定程度的困難。而KTV多採中央空調,在大廳進行檢測也能掌握包廂內空品,目前尚未要變更規定。
第一波的400多家業者上路二年多至今,合計檢測了444次。這444次抽驗中,有53家次不合格,遭要求限期改善。其中又以商場與醫療機構居多,超標的項目,則大多是二氧化碳與甲醛。
抽測的次數並不多,原因也環署目前所擁有的監測儀器雖然精準但體積巨大有關,此次又增納了900多處,將如何實質掌握室內空品?再者,室內空品法在第10條規定公告場所應設置自動監測設施,並即時公布於場所明顯處,但此法上路六年,自動監測的規定卻是目前仍處於「暫緩實施」,有提供即時資訊,甚至以空品數據來管制進場人數的業者仍是少數。
蔡鴻德則表示,目前已有設備業者與物聯網陸續推出小型的自動監測設備,可望成為上述困境的解方。環署打算設置一個平台,供這些物流業者校正數據與將即時空品資訊在網路上公開,預定年底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