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2800年前小麥粒 改寫傳統觀點 | 環境資訊中心
中國新聞

西安2800年前小麥粒 改寫傳統觀點

2017年01月17日
摘錄自2017年1月16日中央社台北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中國大陸陜西考古人員近日在西安西周鎬京遺址進行挖掘工作,其中一個灰坑中出土了大量的小麥碳化顆粒,這個發現對「大陸北方小麥開始廣泛種植是在漢代」的傳統觀點提出挑戰。

小麥原產於西亞或阿富汗,以前在大陸新疆和甘肅等地的史前遺址中曾經發現過少量碳化遺跡。繼陜西寶雞周原先周遺址發現小麥以來,西安西周鎬京遺址中又出土了大量的小麥碳化顆粒,說明至少在西周中期,小麥已經在國都鎬京(周武王滅商後定都鎬京)周圍開始規模化種植。鎬京遺址位於現今西安長安區斗門街道附近,是當年西周都城所在地。

2016年,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對鎬京遺址持續進行考古發掘,在一個西周中期用於填埋垃圾的灰坑裡,考古人員發現了一批碳化的小麥顆粒,雖然距今有2800多年,但小麥顆粒形狀依舊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