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重生,代表著一種昇華,向上的力量。在台南市官田區,原本是廢棄物的菱角殼,經歷烈火燃燒之後,因為一群人的巧思,成為守護官田的堅強力量。
清晨的薄霧中,青農胡育健拿著小桶子,一把又一把,將灰黑物質撒進田裡,他打算在這裡種小玉西瓜,這些黑色小顆粒,是他的最新嘗試。
這是生物炭,天然有機質經過低氧高溫,燃燒之後的產物,表面許多孔隙,有很好的吸附力,可以讓土壤保濕,也可以減少肥料用量,還能提高土壤的透氣性,胡育健所用的生物炭,原料是他自己生產的菱角所剝下來的殼。他參加了官田區公所的訓練課程,學會了如何燒菱殼炭。
為什麼官田地區開始燒起菱殼炭?環保出身的官田區長顏能通,一年多前接觸到生物炭,立即聯想到官田每年產生3800噸的菱角殼,帶頭組成研發團隊,讓菱角殼浴火重生。
團隊中的莊明照,一路改良燒炭的鐵桶,提升燃燒效率與燒製流程。他們設計了一套很方便的燒製系統,冷卻炭的水,收集回收、燃燒產生的煙,經過管線匯集處理,符合環保標準,而且過程完全不費力,即使是上了年紀的老農,也能輕鬆來燒炭。官田區長希望能推廣菱殼炭,只要通過公所訓練,官田農民都能免費使用這套系統。
成功大學化學系教授林弘萍,也是研發團隊成員。他發現,菱角殼燒出來的炭裡面有氨基酸、阿摩尼亞等物質,跟其他農業廢棄物燒起來的炭材不一樣,放進土壤中,可以協助作物的葉子長得比較茂密。
官田地區是台灣最大的菱角產地,也是二級保育鳥類水雉,最穩定的棲地。有380公頃的菱角田,年產量6800噸,但菱農老化的問題,讓菱角產業的未來,增加了不確定性。為了吸引年輕人回流,也希望守護水雉棲地,一些農民踏上了有機耕種的路,官田區長顏能通期待,菱殼炭能開啟淨化土地的循環,只要有機耕種能更順遂,面積逐漸擴大,水雉也能遠離農藥威脅。
今年,菱殼炭走進拔林社區。 幾位上了年紀的老農,在廟埕廣場上曬起菱角殼,這是燒炭前的必要步驟。曬好的菱角殼,先推放集中,再擇期拿到農林場去燒製,要做成除臭包的菱殼炭,比起放進田裡的,還多了一些工序。
從菱角殼變成除臭包,每個步驟都是社區老人家親力親為,包裝設計,也故意不採用印刷好的盒子,而是採用貼紙,保留讓長輩動手的機會,大家忙得開心,販賣所得,也用在社區,作為關懷據點的長照經費。
顏能通表示,官田長者比例很高,這些阿公阿媽透過菱殼炭找到價值,一邊做手工,一邊聊天,舒緩孤獨感,也因為勞動,也讓他們的體魄更強健。這項菱殼炭串起的社區經濟,最重要的價值,是賺到長者的健康。
二月中旬,老人家親手完成的除臭包,第一次在官田國中同學面前亮相。同時,官田區公所與官田國中聯合舉辦插秧活動,帶同學進入已經布下菱殼炭的菜園與水田裡,動手打造活生生的可食地景。
菱角殼浴火重生,照顧人與土地。眾志成城,彈指間化腐朽為神奇,不起眼的黝黑顆粒,鋪出官田的金亮未來。
※ 本文轉載自 公視 我們的島【菱炭顧官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