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世界糧食日 | 環境資訊中心

2016年世界糧食日

2016年10月18日
作者:林睿妤(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專案執行)
小麥是禾本科,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總產量僅次於玉米和稻米,是世界上第三大的糧食作物。圖片來源:dennis。(CC BY-SA 2.0)。
小麥是禾本科,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總產量僅次於玉米和稻米,是世界上第三大的糧食作物。圖片來源:dennis。(CC BY-SA 2.0)。

食物是我們賴以維生的必需品,世界上卻不是人人都有機會吃飽喝足。1945年,為了讓更多人擺脫飢餓,並更有效管理全球糧食系統,聯合國在10月16日成立糧食與農業組織(FAO,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專責處理相關事務;而在1979年,聯合國進一步將FAO創建紀念日10月16日訂定為世界糧食日(World Food Day),此後每年設立不同節日主題,呼籲大眾關注時下的糧食議題。

搭配即將生效的《巴黎氣候變化協定》,2016年世界糧食日主題為「氣候在變化,糧食和農業也在變化(Climate is changing. Food and agriculture must too)」,希望傳達在氣溫升高和天氣相關災害頻繁發生時,農業、糧食安全也會受到極大的影響,如何提升農業和糧食系統的抗災力、生產力和可持續性,將是確保糧食安全的關鍵。

另一方面,在2016世界糧食日的官方網站,聯合國更整理了幾項數據,進一步指出目前的農業、糧食系統實際上也影響了氣候,例如,畜牧業約占農業溫室氣體排放量的2/3;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約有10%是由森林砍伐、森林退化造成。

全球有超過三分之一的糧食遭浪費或在生產、運送過程損失,但依然有近10億人面臨飢餓,由這個現實來看,糧食並非不夠,而是分配不均。現今氣候變化已讓糧食安全面臨更大風險,身為消費者的我們其實也能夠發揮力量──若我們能夠更了解食物生產的方式,依此選擇較友善環境的食材,並只取真正需要的,就有機會讓生產者不過度生產,並把糧食配送給所有需要的人們。

作者

林睿妤

念過森林,見過幾次微光透入林子的魔幻場景。現在覺得世事不能勉強,但願還有話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