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植本土樹種 花蓮大農大富打造動物生態廊道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混植本土樹種 花蓮大農大富打造動物生態廊道

2017年05月09日
摘錄自2017年5月9日自由時報花蓮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花蓮縣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自然生態復育見成效,但與海岸山脈受到自強外役監等單位阻隔,花蓮林管處決與獄方合作打造4.63公頃的生態造林,銜接海岸山脈與平地森林園區,形成生態廊道,讓野生動物可以自由遷徒活動。

花蓮林管處處長吳坤銘指出,這項生態造林計畫,樹種的選擇及栽植將跳脫傳統經濟造林思維,不考量未來經濟效益,換句話說,著重在營造動物喜歡的自然環境,讓牠們可以在海岸山脈與平地森林園區間自由遷徒。

生態廊道將栽種光蠟樹、毛柿、珊瑚樹、台東火刺木、山黃麻、苦楝、月橘等10餘種本土樹種,隨機配置、混合造林,且未來不會全面割草,只割除苗木半徑100公分內的雜草、藤蔓,將人為干擾減至最低,營造近似天然環境的森林,希望在2年內讓野生動物適應,自然從海岸山脈遷徙至平地森林園區。

吳坤銘說,人類開發行為造成野生動物棲息地零碎化,壓縮野生動物的生存空間,林務局近年來開始重視生態廊道的規畫建置,自強外役監轄管土地正好位於海岸山脈與平地森林園區間,四月底開始啟動生態廊道建置計畫。

經由生態廊道營造,花蓮林管處評估,海岸山脈的野生動物棲息地可望擴展到1千餘公頃的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未來持續銜接海岸山脈至中央山脈的生態廊道。

花蓮林管處說,設置生態廊道後,海岸山脈包括山豬、山羌、環頸雉、獼猴等,可望遷徒至平地森林園區,讓花東縱谷的自然生態更豐富、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