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進防風林區 台西風力發電計畫環差補件再審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前進防風林區 台西風力發電計畫環差補件再審

2017年06月01日
本報2017年6月1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台電計畫在雲林縣台西海埔新生地北提防風林內設置四部陸域風機,1日在環署進行第一次初審,因為涉及防風林補植、當地文蛤養殖與鳥類撞擊等問題,環委與民間皆提出大量意見,討論了進行約2個小時,小組要求台電進行多項補件,此案還需再審。

台西風力發電計畫

此案基地位置圖,取自簡報資料。

「台西風力發電計畫」案計畫在台西海埔新生地北提防風林內,設置四部風機,受限當地風場條件,這四部風機並非3000瓩,而是2000瓩的裝置容量。也將有地下纜線與電氣室等相關設備。

由於位在保安林,因此農委會林務局只同意設置四座。但台電表示,台電已在雲林四湖設置14部,因為運轉狀況良好,所以繼續在台西尋覓其他適當場址。未來若取得土地、又得到地方居民的支持,台電後續還可能繼續設置。

雖然台電強調此案只是四座風機、只是點狀,但對生態也並非沒有衝擊。可能遭到衝擊的動物,有海鷗與鷺、䴉等鳥類,因為牠們的飛行高度常在風機扇片運轉高度內,是撞擊風險最高的類群。

保育類的黑翅鳶與小燕鷗也在該處棲息,不過開發單位稱黑翅鳶並不在防風林築巢,且屬於猛禽類的黑翅鳶有能力自動趨避,風機對牠們不會造成影響,小燕鷗則是分佈在全區魚塭,且活動高度低於風機葉片,迴避率也高,也應不受影響。此外,基地為蝙蝠棲地,開發單位坦言,蝙蝠特殊的來回往返行為,很可能是未來撞擊風險最大的影響對象,不過他們觀測這些蝙蝠的飛行方向鮮少朝風機方向飛行。小組因此要求台電補充鳥類、蝙蝠的撞擊觀測與因應計畫。

另環委劉希平指出,當地離「鰲鼓濕地」其實並不遠,數量已不多的黑面琵鷺會到鰲鼓濕地渡冬,也可能行經,他不樂見因為能源開發而讓黑面琵鷺數量逐年減少,讓人說「綠能變成生態殺手」。

當地漁民相當擔憂風機的設置將會影響文蛤的養殖,雖然台電表示,有中山大學的研究報告顯示風機對文蛤生長不會造成影響。但在沒有提出數據說明的狀況下,仍遭質疑,小組因此要求台電補充相關研究資料。

環委李公哲表示,所謂生長狀況到底為何應該要更明確說明,例如生長速度、是體型、是肉質等,因為對漁民來說如果養出的文蛤不再「特別好吃」,那麼就是衝擊了他們的養殖產業。雲林縣淺海養殖協會理事長林進郎表示,基地周遭的確有魚塭存在,而文蛤其實相當容易受到驚擾。

台電提出承諾,將以1.5倍的數量補植保安林地,但補植地點選在麥寮鄉雷厝段,面積約為2700平方公尺,每公頃將植3到5000株喬木。不過,環委游繁結卻質疑,地點離海較遠,是「比較好種」的地點,且種六年後,存活率要達70%、並移交土地管理機關負責維護等,都顯得特別優待屬公家單位的台電。

鄰近風電計畫一覽

鄰近仍有不少風力發電計畫陸續審查中。取自簡報資料。

由於雲林縣政府縣政府也推動綠能專區,在鄰近也將設置太陽光電,在當地民眾的提醒下,台電也承諾將規劃併聯線路、增加饋線容量,以便將來也能協助太陽光電專區外的電力順利送出,而不會擠壓太陽光能的容量。

特別的是,當地居民提出想要「入股」的要求,林進郎表示,如此才可能減少當地漁民的反對聲浪。不過,台電表示還沒有居民入股方案,尚待電業法相關子法完成,才可能開始計畫。

作者

賴品瑀

新店溪下游人,曾在成大中文與南藝紀錄所練功打怪撿裝備,留下《我們迷獅子》、《我是阿布》兩部紀錄片作品。現為人類觀察員,並每日鍛鍊肌肉與腦內啡,同時為環境資訊電子報專任記者,為大家搭起友誼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