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017)5月,蘋果(Apple)第一間東南亞直營店在新加坡開幕,位於烏節路上的二層樓高店面,入口處已植下十多棵大樹,室內則利用綠色植栽延伸,與外頭街道綠蔭相呼應,此外,電力也標榜完全使用再生能源,是最環保的蘋果直營店。
蘋果直營店要連結的是外頭熙來攘往的烏節路,即便是地價高昂、滿街時尚精品店的市中心,烏節路上大樹高聳林立,翠綠樹冠為馬路遮蔭,車輛川流其間,猶如穿過市中心的綠色隧道。
為蘋果設計這家直營店的建築事務所表示,該店設計意在與社區和自然連結,營造「綠色果園」的形象,而此一設計的啟發,就源自新加坡「花園城市」的理念。
為綠樹包所圍的烏節路並不是新加坡街道的特例,事實上,新加坡的綠化覆蓋率約達50%,對比台北市5%的數字,等於比台北多種了九倍的樹木,人們視野所及,將近一半為綠色植物。如此景觀建設,起源自50多年前新加坡建國之初所立下的目標,如今新加坡街道已遍布高大美麗樹冠的雨豆樹,為市民遮陽擋雨,改善熱帶氣候、工業污染和高度城市發展下的生活環境。
國家公園局肩負重任,打造模擬森林型態的綠化城市
新加坡國土面積經由填海造陸已突破710平方公里,人口將近550萬人,是個典型的城市國家。隨著全球都市化的速度加快,城市在全球永續發展的挑戰中扮演重要角色。
根據聯合國最新發布的《世界都市化展望報告》(World Urbanization Prospects Report),2014年全球54%的人口居住在都市中,到了2050年,將有超過三分之二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報告並指出,到2030年,人口1000萬以上的巨型城市會有41個。在在顯示,國際人口持續大量移居城市,且都市的範圍將越來越大。
新加坡作為一個城市國家,除了在有限的國土上大量植樹綠化,打造花園城市,其國家發展部下的國家公園局(National Parks),對於新加坡的生物多樣性保育政策肩負重任,力求發展出屬於城市的生物多樣性保育模式,保育新加坡代表性的生態系。
在國家公園局的管理下,目前新加坡有超過300個公園,也劃設了四個自然保護區,森林和保護區的面積約占國土的23%。
國家公園局生物多樣性中心主任陳莉娜表示,「城市裡的自然區是分散的,因此我們想要連結各個自然區,讓原生物種有更大的使用範圍。」
實際的做法就是,建構道路綠化網,讓道路中不同層次的高矮樹叢提供不同的物種生存。而當高大的樹冠向外擴展,就能連結起道路兩旁的植栽和建築,建築中的綠屋頂也彼此相連,這些不同高度的綠化植栽也包含水生植物,提供了不同動物的生存環境,例如蜻蜓、鳥類等等。從道路到建築的立體綠化模擬著森林,要讓新加坡不只是花園裡的城市,更有如森林裡的城市。
「新加坡指數」 強調城市在生物多樣性保育的重要
2010年是新加坡在國際生物多樣性保育作為上相當關鍵的一年。這一年,第10屆生物多樣性締約國大會在日本名古屋召開,生物多樣性公約祕書處在大會中宣告,過去10所設定的保育目標,一項也沒有達成。然而,會議中仍通過新的決議《名古屋議定書》與《愛知目標》,訂出未來10年的生物多樣性保育戰略計畫。
由於城市在生物多樣性的保育作為,有別於國家體系,世界各大城市也透過組織,如ICLEI,串連成立生物多樣性保育的夥伴關係。新加坡早在2008年的生物多樣性締約國大會(COP-9)上,即提議應建立一個指數,以衡量各個城市的生物多樣性保育成效。
經過幾次城市間的專家會議後,2010年正式提出了「新加坡城市生物多樣性指數」,或稱為「城市生物多樣性指數」(CBI),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也鼓勵各個地方政府,將這項指數拿來作為監測工具,以協助評估在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育的進展,並進一步提列到國家的報告中。
「各大城市在永續發展、綠化措施和保護生物多樣性上有很多作為,過去的指數都是為國家而設,因此新加坡提出了這樣的評估指數,讓城市能夠衡量其生物多樣性保育的具體成效。」 新加坡國家生物多樣性中心主任陳莉娜解釋。
生物多樣性提供城市生活所需、改善城市宜居性
提出新加坡指數,意在強調城市對於生物多樣性保育的重要性。
一般人認為城市和生物多樣性無法共存,城市有人類居住因此動植物相當貧乏,但陳莉娜表示,其辦公室不遠處就是新加坡植物園的雨林,這裡的生物多樣性提供了城市生活所需要的氧氣、食物、霧、水和土壤,我們的生存仰賴著生物多樣性,因此居住在城市裡的人不僅有責任、也要有資源保護好城市的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除了供應城市人的生活所需,國家公園局也強調,城市的綠化能夠補氧、固碳,吸收太陽輻射,降低空氣污染,保持水的平衡,以及透過遮蔭和蒸散調節城市的表面溫度,而公園和自然區域為居民提供休閒和教育的機會,有助於城市的宜居性。這些都是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育的價值。
新加坡指數由城市基本概況以及23項指標所組成。透過這些指標來衡量該城市的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提供的生態系統服務,以及城市對生物多樣性的管理。每一項指標有0到4分的分數級別,總分最高可得92分。初次基礎資料建立後,每三年城市要自行收集數值,以了解自己城市實際改善生物多樣性保育的作法和成效。
國家公園局指出,實際操作過新加坡指數的城市認為,這項指數可協助城市建構生物多樣性保育的能力,並可作為保育措施的指引,指標分數也有助於城市在生物多樣性保育行動和預算上設定優先順序。目前有超過40個城市採用這項指數,包括新加坡、庫里奇巴、曼谷、倫敦、河內、名古屋、法蘭克福、渥太華等。
新加坡在半個世紀前創建國家,政府同時也訂定了花園城市的目標,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對城市景觀和生物多樣性保育提出具體作法。新加坡城市生物多樣性指數的提出,更進一步將其身為城市國家對全球永續發展的責任,透過國際組織平台讓更多城市加入生物多樣性保育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