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能源轉型下的日常  在德台灣人第一手觀察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德國能源轉型下的日常  在德台灣人第一手觀察

2017年09月26日
本報2017年9月26日柏林訊,陳文姿報導

「電費真的是很大的負擔」、「節能在德國已經是一種生活態度」、「不要只看到德國的好,還要看德國的掙扎」、「德國有很嚴格的建築節能標準,台灣卻很少注意到」。

德國的能源轉型全世界都看見,但在德國居住的台灣人眼中,卻有不同的體會。

本篇訪問五位在德居住的台灣人,他們橫跨各行各業,有能源產業專家,也有設計師、家庭主婦跟商界人士。他們住在德國的時間有點久,又不太久,既有在地體驗,也有外來者的觀察。帶著台灣生活的用電習慣,來到電價貴到四至五倍的德國,他們如何找到省錢之道?又如何看德國能源轉型的日常?

201707德國能源轉型參訪

選擇省能的電器與房子、還有便宜的電費方案都是德國生活的日常。台灣設計師黃世舜。攝影:陳文姿

201707德國能源轉型參訪

吳春慧一家一年用電1700度,你知道你家一年用電多少嗎?攝影:陳文姿

201707德國能源轉型參訪

訊凱科技歐洲區經理馬銘成在德生活二年。他說,生活節能與建築節能都是台灣可以學習的重點。攝影:陳文姿

當電跟錢有關   節能就是態度

五位受訪者有個共同點──都感受到節電的壓力。

在德居住二年的散熱器台商、訊凱科技歐洲區經理馬銘成說,德國電價近台灣四倍,當電跟錢直接相關,就會時時刻刻在意。隨手關燈是基本,有些德國辦公室甚至不開燈。選購商品時,更多人會去選擇節能商品。「節能在德國已經是一種生活態度。」

來德五年,訂製服飾品牌DAMUR的創辦人、設計師黃世舜承認,每個月電費80歐元、暖氣100歐元,兩者近台幣7000元的支出是很大的負擔。

201707德國能源轉型參訪
洗衣機的能源效率標章。圖為A+++。攝影:蘇郁榮

黃世舜說,德國一般家電都會標示節能等級。他會選用較省能的A++與A+++。較耗能的B、C已經很少見了。但作為一個專業設計師,必須選擇專業型的電熨斗,選擇空間就比較小。

嫁作德國媳婦的吳春慧也承認,一開始常忽略用電細節,也不太在意,這時候德國夫婿就會用很「委婉」的口氣提醒她多加注意。長久下來,德國人的省能習慣也就慢慢養成。

新建築節能標準節節降  舊建築先看「能源護照」

馬銘成觀察到台灣看德國能源轉型時,談論的是風機容量達到多少,太陽光電容量有多少,卻很少看到節能。

馬銘成指出,能源消耗的40%來自建築,德國從國會帶頭,幾個重要指標建築都是綠建築,並規定2020年後所有新建物都要達到近零耗能的標準。台灣在建築節能方面的討論並不多,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除了規定新建築節能標準每五年至十年調整加嚴,德國對舊建築也有辦法,就是施行多年的「建築能源護照」。在德國,買賣或租房都必須提供每年的建築能耗,租房網站上也會列出這項資料。

正在找尋新租屋的吳春慧解釋,德國的房屋分「冷租」和「暖租」,暖租包含水電和雜費,冷租只有租屋費,水電雜費自付。冷租很低的房子可能很耗能。在德國,不注意耗能資料的後果就是要負擔很高的電費。

201707德國能源轉型參訪

租屋網站上提供的房屋能源消耗的資料。以這間三房公寓為例,每年每平方公尺耗能135度。截圖自https://www.immonet.de/

201707德國能源轉型參訪

在德國買賣跟租賃房屋需要提供建築能源護照資料,顯示房屋每年每平方公尺的耗能資料。(本例為每年每平方公尺耗能237度)。資料下載自https://www.immonet.de/

20786589_1100178050113336_1386555999_n

德國法律要求建築耗能標準必須逐步下降,2020達到近乎零耗能。 資料來源:Fraunhofer IBP

再生能源太多會跳電? 管理端加強技術管理 民眾沒有跳電問題

台灣曾有傳言:德國因再生能源發展過多,因而跳電問題嚴重。對這個疑問,德國台商會會長蘇郁榮回想,她在德國居住十年,雖然是台德二頭跑,但在德國只遇過一次跳電,是室內變電箱所致。

在德國居住五年的黃世舜也表示,不敢說其它地區,但以居住柏林的經驗而言,德國電網是穩定的。

德國太陽能模組廠Aleo執行長陳耀閔從專業觀點來解析跳電的傳聞。他說明,過多再生能源接入電網,確實會造成電網不穩,但這是指在「管理端」,德國必須花更多的人力、技術、策略來維持電網穩定性,電網維護成本也因此增加。但對於「客戶端」,電力是穩定的,民眾不會遇到跳電、斷電問題。他個人也沒有遇過類似狀況。

陳耀閔也提醒,由於再生能源有受天侯影響的不穩定性,在智慧電網以及儲能技術還沒有完全完善的條件下,傳統能源若被過多的再生能源取代,容易造成電網不穩定。

政治不流於口水戰  德國目標堅定 隨時應變

說到德國能源轉型,吳春慧印象深刻的不是外界的讚聲不絕,而是德國人面對困境的態度。她說,德國也有廢煤問題,也有空污問題,但德國一旦決定目標,就會想下一步如何達成,而不是流於政客的口號。

馬銘成也有同樣的感想。他感受到德國立下2022年非核的目標,不是說說而已。德國一樣有反對的聲音,但目標確定後就會逐步推動,「這是德國人做事的態度」。

陳耀閔稱讚德國政府的優點是反應快,一發現問題,就會提出新政策導正方向。舉例來說,當再生能源佔比逐年增高時,德國一面加強開發電網穩定技術,一面鼓勵再生能源自用。這二年,德國開始補助儲能,不僅有助穩定電力,也快速激發儲能市場。

※ 編註:本報導內容為7/24~7/31德國綠能參訪行程的一部分。綠色和平台灣辦公室安排並贊助此次行程旅費,但完全不干預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