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鵝:除了藻礁以外的故事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企鵝:除了藻礁以外的故事

2017年10月10日
作者:企鵝(台灣水鳥研究群成員)

關於這個大潭電廠,或者說大潭濱海特定工業區,有一些故事,可惜照片應該不好找了,這片藻礁的確是如新聞中潘忠政先生所說[1]早就存在的。在1998年時,剛開始接觸所謂的環評生態調查案,目標就是大潭濱海特定工業區,當時的調查範圍並不僅只佝限在有現在工業區範圍內,整個調查範圍往北拉到了觀音工業區,往南到永安漁港,往東則是沿著桃112線往內陸數公里,主要是做鳥類相調查。

桃園觀音沿海。照片來源:公共電視我們的島

當時在做調查時,大潭村這個區域還有房舍,只是那房舍卻是被掩蓋在許多草叢與密生的林投之間,整個聚落就是像時間某一天停止了,人卻全消失了。當時其實並不知道這裡曾經發生什麼事,只覺得氣氛十分奇妙。在樣區旁是新屋溪,第一次在這調查時便找到了黑面琵鷺,在1998年時看見黑面琵鷺還是十分值得高興的事,當然現在還是,更有趣的是在新屋溪旁有一片防風林,林間有一座廢棄的燈塔,穿過林間,廣闊的潮間帶毫無人跡,只有許多的貝殼散落其間。

在台灣,連被劃設為保護區的海灘都可能被遊客入侵,而這個海灘居然是連個腳印也沒有,套用現在流行的說法,這簡直是秘境呀!當時就有發現「珊瑚礁」,坦白說,由於懂的東西不多,所以當時並不知道這片海岸的珍貴之處在那。如果是去找出當年的報告,當時應該會把重點擺在隔壁的新屋溪口以及內陸的埤塘,畢竟灘間帶中不僅沒人也有沒什麼鳥。

幾年後,我才知道這片叫藻礁;幾年後,偶然間在電影台看到屈中恆主演的「純屬意外」,其中有一段場景就是在那座廢棄的燈塔;幾年後,又因為另一個案子的緣故,再重回觀音新屋,整個面貌已經大不相同,而燈塔早就因為掏空沖刷而傾倒了。

突然間我想起了第一次到這時,當時看到的那些被樹叢半掩的廢棄房舍群,該是原本有住人吧,只是「那些人後來怎麼了?」

於是開始找資料,不找則已,一找彷彿是掀開更大的傷疤一般,原來離開的那些人原本也不是住在這,而從這離開後,整個部落就這樣分崩離析。

他們是誰?從那來?故事要從上游的石門水庫說起。

在1956年政府興建石門水庫時,泰雅族Qara部落因此被遷村,他們先被政府遷到了大溪中庄河川地[3],但在1963年葛樂禮颱風、石門水庫首度洩洪,當時的洩洪量為五億七千四百餘萬立方公尺[4],就把好不容易整建的家園摧毀殆盡,他們又得搬了。而當他們向曾允諾照料的政府要求當初的承諾時,當時的委員會是這麼跟他們說:「這個工程是國家很重要的建設,現在國家沒有錢,還跟美國借,你們難道不用犧牲一點嗎?」[5]

接下來這段說法很精采,原文摘錄如下:

後來政府就說,「我們找到一塊很好的地,這個土地會一直大一直大,而且這個地是在海邊,我們颱風颳很多土石流,土石流的泥土流到哪邊知道嗎?是流到海邊去。所以那些海岸每年都會越來越大,大出來的部分都是你們,大多少都是你們的。」

沒有看過海的泰雅族人被挑起興趣,他們就要求建設委員會帶他們去探勘。一行人浩浩蕩蕩,官員說:「這裡面有多少魚,你們知道嗎?市場裡面的魚都是從這裡抓的。」當時多數泰雅族人揣想:「這應該不會有差吧!」。於是六十四戶的泰雅族第二次到了新居地—桃園觀音鄉大潭村。[6]

山裡的原民到了海邊,各種不適應不言可喻,然而在1983年台灣第一次發生鎘米事件,高銀化工排放的工廠廢水含鎘,造成農地遭受污染[7],被列為控制場址。這裡的人再次被遷出,這次分散到桃園各鄉鎮,Qara部落也正式瓦解 [8]

然而,除了泰雅族Qara部落被迫遷,這個大潭移民新村其實還有其它的平地漢人被迫遷至此。飄飄盪的命運在當時的大環境之下,無一不被扣上相忍為國的名義後,一切看起來就風平浪靜了,說穿了彷彿是失根的傢伙也見不得其它人能夠落地生根,於是這群被遷呀遷的人們,像是一把鹽灑進了海水,或許激起了一點浪花,但也就那麼一點,再沒有以後。

讀歷史是件好事,它讓我們了解一個偉大文明的崛起到衰敗,了解戰爭有時往往只是源自於一些不起眼的事,而結果卻是那麼殘酷。讀歷史的目的提醒前人曾經犯了什麼錯誤,也提醒我們現在做的任何事,也都將留給後人來評斷。只是,當翻起近代工業的汙染史時,會突然發現許多的案例是那麼地類似,而人們在事前又多麼事誓旦旦地認為自已不會犯同樣的錯誤。

環境資源的利用與環境污染的解決,不能僅是單一層面的思考方式,也不會是目前或曾經信仰的「人定勝天」的觀念。工程的管末處理,並無法完全解決問題;而環境經濟學的定價理論往往不切實際,或者帶了主觀意味;環境政策的決策中缺少了生態學的思維,所得到的結果通常不是表面數字或者簡化成圖表,那麼地簡單與輕鬆,更重要的是少了以人為本的考慮,以環境為本的尊重。

我的老師,楊國禎,曾經跟我說過,要將每個地方當成是最後一次會來般對待。當時太過年輕不明其意,現在多少能了解當初他的用意了。

附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