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未來15年保育藍圖 首納氣候變遷 聚焦人獸衝突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印度未來15年保育藍圖 首納氣候變遷 聚焦人獸衝突

2017年10月31日
本報2017年10月31日綜合外電報導,范震華編譯;賴慧玲審校

印度環境、林業和氣候變遷部(MoEFCC)公布了2017-2031年「國家野生動物行動計畫」(National Wildlife Action Plan,NWAP),將以往聚焦保護區的管理方針,轉向整體國土地景的經營視野。這也是印度第一次將人民視為人獸衝突管理的必要元素,並且第一次承認氣候變遷對野生動物的影響。

Rikki's Refuge(CC BY 2.0)

近年印度人獸衝突不斷加劇。圖片來源:Rikki's Refuge(CC BY 2.0)

印度環境部旗下的獨立研究機構,總部設於台拉登(Dehradun)的印度野生動物研究所(Wildlife Institute of India)所長馬圖爾(Vinod B Mathur)認為:「這個行動計畫是保育思維的一大轉變。」

這項行動計畫包含17個議題、103個保育行動和250項子計畫,並首度納入氣候韌性(climate resilience)、連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強調在各生態系復育瀕危物種,包括陸域、內陸水文、海岸和海洋生態系。

計畫關注重點一:人獸衝突議題

近年印度人獸衝突不斷加劇。自 2009 年到 2017年,共有2920人死於老虎和大象的攻擊,數量較2000年攀升超過三成。

除了過去衝突好發的地區外,近年因為生態廊道的破碎化以及森林退化,又新增了許多新的衝突熱點,例如北方邦( Uttar Pradesh)的皮利比特(Pilibhit)、賈坎德邦(Jharkhand)的哈扎里巴格(Hazaribagh)、喀拉拉邦(Kerala)的帕拉克卡德(Palakkad)。

該計畫認為印度人獸衝突增加的原因,在於人口增長與開發計畫擴展,使得野生動物保護區內及周遭資源不再足以供給野生動物,迫使牠們進入人類活動範圍求生。

其他人獸衝突升溫的原因包括,野生動物(印度黑羚和藍牛羚尤多)族群量增加導致農作物損傷,以及氣候變遷的衝擊。該計畫建議的衝突減緩措施,包括設置緊急應變小組,運用GPS科技監控高敏感的保護區,立即賠償受害民眾,並改善生態廊道的管理成效。


印度黑羚(Antilope cervicapra)為瀕危物種,但在近年陸續有族群出走保護區,造成周邊村莊農作物損失。圖片來源:Santanu Sen (CC BY-NC-ND 2.0)。

印度有五大生態地景:東高止山、西高止山、恆河平原、印度中部及東北地區。以往印度的保育政策只關注零星野生動物保護區,新計畫則對五大生態地景進行全面保育。

計畫關注重點二:氣候變遷效應

野生動物保護區占印度國土面積的 4.89%。該計畫將氣候變遷視為是保育的最大挑戰,指出氣候變遷將導致更多森林大火、昆蟲和病原體大爆發、海平面上升和森林裡水文系統的衝擊。因此,該計畫呼籲應就氣候變遷對陸域和海洋生物多樣性的影響進行長期研究,同時,各保護區應按照「氣候變遷脆弱指數(climate change vulnerability index)」分級管理。此外,野生動物保護區應落實氣候影響防範措施,並啟動動植物的長期再生計畫。


除了以保護區為主體,新的國家野生動物行動計畫將聚焦在景觀層級。圖為倫塔波爾國家公園境內的孟加拉虎。圖片來源:Allan Hopkins (CC BY-NC-ND 2.0)。

 

計畫關注重點三:森林權認定

對於野生動物管理上備受爭議的森林權認定問題,該計畫認為「爭取民眾的支持不是選項,而是必要條件」。不過,該計畫建議擴大官方森林管理委員會在保育區的權限,甚至擴權到森林保育區之外。

擁護原住民森林權的運動人士向來反對政府擴權,認為只有森林在地居民——而不是森林管理委員會——才能代表真正的民眾發聲。

然而,這個計畫堅持民眾仍必須透過政府計畫才能加入野生動物保育的行列。

計畫資金仍待解決

印度環境部長海爾什.瓦德漢(Harsh Vardhan)表示,這個計畫在國家野生動物委員會(the National Board for Wildlife)的最後一個常設委員會裡通過。委員會並決議政府將以社會企業責任之名(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從私部門募集資金。

印度法律強制規定企業需將2%的利潤用於社會企業責任,一位環境部官員表示:「開發案是否落實這項行動計畫,將成為能否通過森林及野生動物影響評估的條件之一。」

不過,印度政府編列的野生動物管理基金並未大幅增加。儘管某些邦的觀光收入不斷增長,保育預算卻反而縮水。野生動物專家曾在委員會裡提出官方資金不足的隱憂,但官員並無解決之道。

參考資料

※ 人與野生動物主題報導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作者

賴慧玲

環境圈的雜食動物,練習當好一名研究者、記者和翻譯。

范震華

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畢業,持續以文字力量參與環境保育議題。文稿與照片曾發表於國家公園季刊、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網路版、破報等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