繽紛的五彩香菇不稀奇,但來自吸飽紅藜養分的菌絲,內容大有學問!由大武部落與屏東科技大學產學合作的「紅藜桿太空包」香菇,經過兩年試驗後出菇,昨(4日)農委會記者會亮相,未來消費者有機會透過採購,支持循環永續、兼顧山林的大武森菇!
屏東霧臺鄉的大武部落,歷經莫拉克風災後原地重建,在農委會林務局計畫支持下,由屏科大森林系副教授陳美惠研究團隊長期蹲點,產官學研共同協助下,不但復耕小米、紅藜,引進中興大學保種35年的「紅羽土雞」、林下栽培原住民傳統民俗植物山當歸。
八年後成績亮眼,大武森雞、山當歸產銷逐漸穩健,不僅產品贏得好評,更藉由展現部落自然人文的生態旅遊串接,實踐產業六級化的「部落里山新經濟」。如今,紅藜桿太空包養菇更進一步實踐循環經濟,成了支撐大武部落區域經濟的第三支柱。
營養不許浪費 紅藜桿太空包讓區域產業能循環
經過兩年實驗、種植,利用部落小米、紅藜等作物收成後的稈材,取代一部分木屑做介質的太空包,已能生產出菇;這項技術也由屏科大轉移給部落。現在,菇舍已搭設完成,結合農事體驗活動,為部落產業加值。
這項計畫是由屏科大農園生產系名譽教授王均琍研究團隊所進行。王均琍表示,紅藜是營養好、價值高的作物,栽培紅藜過程,唯一留下的廢棄物就是桿,曬乾的紅藜桿飽含花青素,直接堆肥太浪費,因此思考以紅藜桿種菇,讓它的營養成分被菌絲利用;廢棄的太空包,再成為堆肥、育苗的介質。團隊在研究過程中也思考紅藜桿要破碎到什麼程度、該不該發酵等,求將它的利用發揮到極致,只留最小體積的廢棄物。
菇的菌種來源是屏科大,研究團隊嘗試以不同粒徑製成太空包,並且發酵、篩選,透過培養皿觀察菌絲利用介質的方式。由於紅藜桿的廢棄量有限,因此仍需與木屑調配,並考慮調配比例、以求達到最好的效果。研究團隊以此獲得最好的介質配方比例,以及篩選合適的菇種,做出太空包。
此外,從實驗得知,剩餘的太空包做堆肥,培養出來的苗株成長效果比一般田土所培養的更優良。
從陪伴到讓部落自給自足 「大武森雞」找出最適合的生產模式
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教授陳志峰分享研究大武森雞的過程,「會參與這項計畫是被美惠老師感動,竟然有老師能長期陪伴部落完成這件事!」提起這段經歷,為了送雞到部落而沿著河床走的經驗歷歷在目。
他介紹大武森雞的身世,是1980年代中興大學到各處收集保留下來的古老雞種,共保留17個品系。這些土雞適應環境能力強、耐熱、抗病性強,但大規模養殖不一定能滿足現代要求的經濟效益,但將這些品系送到部落飼養,讓原生雞在森林成長,發揮了最大功能。上山輔導,看到大武森雞生長的環境,活得快樂,非常適合部落飼養。
過程中也讓他思考雞飼料怎麼來。現代集約式養殖,基於經濟效益,飼料都是大規模生產,但如何協助小規模養殖所需,是另一項議題。最後決定使用不會有抗生素殘留的蛋雞飼料,搭配豆粉;並且為了讓雞能在部落長期飼養,於是將種原留給部落,平日生產雞蛋,也可透過配種繁衍後代,由此開啟發展自給自足的生產模式。
兼顧山林永續的林下經濟 族人:那美好的仗已完成
莫拉克風災帶給台灣山林極大的創傷,賴以為生的原住民部落不得不面對破碎的家園,重新思考與之和諧共生的方法。
記者會現場,來自屏東霧台的大武部落族人,身著傳統服飾,以報戰功方式向大眾致謝。大武就地重建協會執行長彭玉花(Malrayci)說,八八風災後決定回部落重建,八年後重新站起來,終於等到這一刻,讓他既驚又喜。「因為上帝,還有愛我們的朋友們,為我們打了一場美好的仗,部落得以走出自己的路,都是因為你們的支持!」
屏東縣霧台鄉長杜正吉致詞說分享前來農委會複雜的心情,過去和林務局緊張的關係,一直未能妥善處理;現在透過與林務局合作、陳美惠研究團隊長期蹲點,發展部落深度生態旅遊與區域產業,過程中一點一滴的溝通交流,改變部落與林務局長期來的緊張關係。
發展林下經濟同時讓原生的物種獲得保護,是一個方向。「拿與不拿之間都有財富,端看我們選擇哪一樣。」杜正吉表示,霧台鄉8個部落中,已有5個部落準備劃設「霧台鄉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就是要確保山林資源環境受到保護。
農委會林務局長林華慶致詞表示,山村部落是林務局最重要的夥伴,當山村部落具有良好的經濟收入,山林才能獲得最周全的保護。只是振興山村或部落經濟過程,若只是移植外來產業及生產技術,很可能造成脆弱而敏感的山林環境巨大衝擊、甚至浩劫。如何運用在地智慧、文化的關聯,發展生計及兼顧生態保全的產業,是一門重要課題。
他說,霧台鄉在莫拉克後發展的區域產業模式,讓人看到希望,族人沒有被莫拉克巨大的災變擊倒,重新回到部落發展山村經濟,尤其可貴的是,在發展過程中,確保原本的生態系以及生物多樣性所提供的服務功能。
他希望這樣的經驗能推展到台灣原鄉部落,讓原住民充分獲致台灣山林生物多樣性提供的恩惠與利益。「林務局絕對會致力於原住民重新找回過去和山林之間的親密關係。」
「原住民文化值得我們學習。」農委會副主委李退之舉過去在原住民社大,從一年阿美族女性長者身上學到,雖然成績是最後一名,依然笑得燦爛,因為他認為最後一名就在第一名旁邊。原來阿美族的哲學是一個圓,無論第一名或最後一名,都只是循環過程中的一個環節。
「從宇宙到林下經濟,包括人類的每種生物都是其中一環。」李退之以此詮釋循環經濟的重點,希望以循環經濟讓族人及台灣社會找到生計,並能照顧山林、守護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