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頭鷹困鳥網好無助 幸獲救援死裡逃生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貓頭鷹困鳥網好無助 幸獲救援死裡逃生

2017年12月13日
摘錄自2017年12月11日聯合新聞網花蓮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花蓮縣南勢阿美族傳統捕鳥祭儀時節自12月陸續展開,祭儀期間花蓮縣府開放全縣獵捕,但12月10日民眾在吉安鄉楓林步道樹林間發現有人架設鳥網,捕獲到一隻野生動物「貓頭鷹」,在鳥網上動彈不得,熱心民眾救下並拆除鳥網,原本預計11日送往花蓮縣動物防疫所安置,但貓頭鷹卻在半途中自行飛走。

縣府農業處保育與林政科長陳敬儒表示,這隻被捕獲的貓頭鷹從外觀研判應是珍貴稀有保育類「黃嘴角鴞」,依『野生動物保育法』不得捕獲,傳統祭儀捕鳥祭有開放捕鳥類其中並未包括貓頭鷹,依原住民傳統應不會抓貓頭鷹來吃,可能是誤捕。

吉安鄉公所原住民事務所承辦人員說,吉安鄉有跟縣府農業處提出捕鳥祭申請,捕鳥的項目以麻雀、鵪鶉、竹雞為主,族人們去田間捕鳥時,不可以用網子,只能用夾子、竹子、繩索等製作陷阱,或以彈弓方式進行捕獵,若使用鳥網則需地主同意。

花蓮市公所原住民族行政課長曾雅婷說,花蓮市狩獵祭由各部落提出狩獵時間,部落頭目有共識不可捕抓保育類,至於捕抓工具則是以傳統陷阱為主,不可用鳥網等大量捕抓。

陳敬儒表示,「黃嘴角鴞」體長約15至17公分的黃嘴角鴞全身大致呈黃褐色,虹膜黃色,嘴喙亦為黃色,因此得名,是台灣地區相當普遍的常見留鳥,從低海拔丘陵至2600公尺山區均可發現活動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