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表】2017年中台灣動物救傷回顧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圖表】2017年中台灣動物救傷回顧

2017年12月21日
作者:古國廷(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環境資訊中心專案經理)

又到了歲末迎新之時,大家都開始邀約親朋好友歡度新年,也在此時回顧今年生命中的重要時刻。而與我們共同生活在這島上的動物們,今年又過得如何呢?環境資訊中心試著從數據統計資料帶著大家回顧2017年動物的處境。

在人口稠密的台灣,人類的活動範圍時常與野生動物的棲息環境重疊,而兩方的衝突事件時有耳聞,前篇文章我們透過整理近年相關新聞報導,試圖描繪出事件輪廓,而此篇文章則聚焦在2017年動物救傷此一主題。在蒐集相關資料過程,發現因實務上諸多限制,以致各地野生物救傷單位甚難詳細記錄病例,目前以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以下簡稱特生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資料最為完整。故本篇將以特生中心資料為主,佐以農委會特生中心副研究員、野生動物急救站獸醫師詹芳澤訪問,初步勾勒野生動物救傷事件輪廓。

本篇將以2017年截至11月23日為止,特生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紀錄的593筆資料為基礎進行討論。嚴格來說,這593筆資料由各單位或民眾將野生物送到急救站的紀錄,不能統稱野生物受傷的病例資料。主要是因為大眾將野生物送到急救站的情況,包括了誤闖人類生活場域、民眾誤送以為它受傷但實際上是健康的野生物等各種狀況。故本篇將以案例而非病例稱呼,來討論這些資料。

若初步檢視這些資料,發現野生物受傷案例最多的縣市為特生中心所在地南投縣,共有332起案例,其次為鄰近的彰化縣共94起案例。再來為苗栗縣33起、台南市20起、雲林縣18起案例。而這593筆將野生物送到特生中心的案例中,有404筆是來自一般民眾占整體比例將近7成,另有152筆來自公部門,35筆來自民間團體。

圖一:特生中心接獲通報 案例地理區域分佈

而會有這麼多筆案例來自民眾,主要是特生中心很早就開始處理野生物救傷業務,因此無論南投縣在地民眾或一般大眾在遇到相關事件,通常會選擇直接送到特生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但其實野生物救傷事件已經有其通報體系,詹芳澤即建議民眾若遇到需救治的野生物,可以先循著通報系統,先通知當地縣市政府相關承辦單位後,再透過相關承辦人判斷後續處理方式。

圖二:特生中心接獲通報

物種分類若進一步分析這593筆資料,其中鳥類救傷的案例最多共有384筆,哺乳類162起次之,爬蟲類40起位居第三。而野生物送到急救站的原因,超過五成是人為因素,18.6%是非人為。人為因素包含遭到撞擊、攻擊、棲地和巢穴遭到破壞、因陷阱受傷等等。非人為因素包含生病、落巢。而除去人為以及非人為因素,亦有許多創傷無法判定,且將野生物送來的民眾也不清楚受傷原因的案例。

圖三:特生中心接獲通報 人為/非人為 受傷比例

因人為因素受傷的野生物中,其中因撞擊受傷的病例最多,共有95起病例,其中遭到車輛撞擊占其中半數共49起病例。另外也有鳥類撞到門窗等建築物受傷的案例。次多將野生物送到急救站的原因是棲地和巢穴遭破壞,共50起案例。詹芳澤指出,棲地和巢穴遭到破壞的原因,包含修剪樹木或農田休耕後開始復耕等,讓野生物受到驚嚇離開巢穴而留下雛獸等情形。

再來則是誤撿的45起案例,詹芳澤回想,不少發生在練習飛行的健康雛鳥,以及移動緩慢的穿山甲等,民眾誤以為受傷而將牠們送到急救站。另外亦有30起案例是遭到攻擊而受傷,其中有12個案例確知是遭到狗攻擊,有10個案例是遭到貓攻擊。

圖四:特生中心接獲通報 人為造成受傷的原因

這些詳實紀錄的基礎資料,將可進一步應用在讓民眾更從容地應對野生物救傷,詹芳澤舉例,急救站的工作人員曾針對常被誤認為受傷的健康雛鳥案例,在這些鳥種雛鳥學飛的季節,透過臉書教導民眾如何分辨雛鳥受傷與否,來減少誤撿的狀況。

野生動物急救站近期也在所屬臉書平台撰文提醒,大眾常用陷阱如黏蠅紙、黏鼠板、蟑螂屋等其實也會影響到野生物,透過詳實描述工作人員解救這些生物的過程,讓大眾理解人們的行為和野生物息息相關,也提出對減低生物受到影響的建議,例如,介紹不使用陷阱的替代方案。這些同樣也是在檢視救傷案例與大眾溝通的例子。

※ 人與野生動物主題報導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