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地遭破壞...蝙蝠遷居國道 交部首啟動施工監測機制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棲地遭破壞...蝙蝠遷居國道 交部首啟動施工監測機制

2018年03月15日
摘錄自2018年3月12日聯合報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國道切割生物棲地,導致動物「路殺」不斷,不過蝙蝠專家近年意外發現,國道橋樑箱樑、排水箱涵成為蝙蝠重要棲所。

高公局工程司高秀雲表示,去年開始委託專家展開國道蝙蝠生態調查,意外發現蝙蝠受到人為干擾與開發導致棲地劣化或消失影響,尤其是洞穴型蝙蝠無處可住,開始轉移住到橋樑下方排水涵洞、或是上方的箱樑。

台灣蝙蝠學會秘書長周政翰表示,過去都認為國道會破壞、切割棲地,但近年各界調查意外發現蝙蝠會住進人造的箱樑,甚至利用箱樑生育、育幼、交配及度冬,去年全面調查國道五號時更發現,短短2、30公里高架路段,就有台灣小蹄鼻蝠、台灣大蹄鼻蝠、東亞摺翅蝠、華南水鼠耳蝠及東亞家蝠居住,數量高達4000至6000隻,較長「獨居」的台灣大蹄鼻蝠,更將一個箱樑當成一個山洞,密集度在台灣洞穴都少見。

周政翰建議,橋樑補強工程確實會對蝙蝠造成影響,但「友善驅離」後蝙蝠大多不會回到原棲息的箱樑,仍建議非不得已再來進行,不過近年國道工程逐漸重視生態環境,也讓工程人員更加友善對待野生動物,很值得肯定。

※ 人與野生動物主題報導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