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出沒注意」 研究:哺乳動物傾向晝伏夜出 可能來自對人類的恐懼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人出沒注意」 研究:哺乳動物傾向晝伏夜出 可能來自對人類的恐懼

2018年07月03日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恐龍滅絕之後,哺乳動物才開始日間活動。但科學家發現,一旦有人類在附近——通常是白天——哺乳類便傾向在夜間活動。研究作者說明,動物不會區分人類是否直接構成威脅,而人類活動正逐漸將哺乳動物變成夜貓子,顯示人類活動的時間或許有受限的必要。

「人類現在是這個星球上無處不在的恐怖力量,我們正在把所有其他的哺乳動物趕回夜晚。」研究第一作者、柏克萊大學博士生蓋諾(Kaitlyn Gaynor)說道。

圖片來源:Jamie Hall

有人類在附近,哺乳動物日間活動的時間相對較短,傾向在夜間活動。圖片來源:Jamie Hall

哺乳動物夜行 可能造成物種間連鎖反應

英國衛報報導,一篇刊登於《科學》期刊的研究顯示,若有人類在周圍活動,哺乳類便傾向在夜間活動。這項涵蓋全球62個物種的研究指出,有人類在附近,哺乳動物日間活動的時間相對較短,夜間活動更加活躍,夜行性動物更是如此。

專家表示,這種轉變不僅會影響某些特定物種的行為,例如導航或覓食能力,還會對其他物種產生無數連鎖反應。

蓋諾表示此發現與過去研究結果相呼應,並強調只有在恐龍滅絕之後,哺乳動物才開始日間活動。他表示,這種轉變可能會影響物種之間的眾多相互作用,像加州的郊狼原本主食是松鼠和鳥類等日行性動物,漸漸改吃小鼠、大鼠和兔子等夜行性動物,而辛巴威的黑馬羚日間尋找水源越來越困難,因為牠們夜間活動也增加了。

人類活動時間  或有受限必要

未參與研究的倫敦動物學會動物學研究所卡本(Chris Carbone)博士表示,蓋諾的研究結果與自己稍早的研究結果相符,顯示人類活動的時間或許有受限的必要;卡本的研究發現,刺蝟在倫敦公園中夜晚關閉的區域時,夜晚活動時間較長。

蓋諾也同意這個觀點,並指出部分地區已規範在動物繁殖季節限制人類的進入。

「我們可能得保護完全沒有人類干擾的荒野地區,以保護最脆弱的物種,以及增加夜間活動有負面效應的物種,我們可能需要在一天中某些時間限制人類活動,留給動物日間活動的時間。」她說。

比對不同人類干擾 哺乳動物夜間活動明顯增加

科學家在研究中描述了他們如何分析過去76份研究(包括大象、駝鹿和狐猴)中每個物種的資料,並檢視動態感應相機、目擊觀察紀錄、無線電發報器或其他方法取得的物種日夜活動資料。

接著他們將動物活動資料跟低度和高度人類干擾資料做比較,後者包括狩獵、健行、道路建設和城市環境等活動的時間或地區。蓋諾指出,人類活動主要發生在白天。

雖然活動轉往夜間的效果在不同物種身上幅度不同,但研究者發現,整體而言,高度人類干擾與夜間活動增加1.36倍有關;研究關注的物種中,夜間活動增加的幅度在83%至141%之間。

動物改當夜貓子 可能出於對人類的恐懼

無論人類活動類型為何,都可以看到動物夜間活動明顯增加。作者指出,這顯示動物不會區分人類是否直接構成威脅。

研究小組還發現,這種轉變與哺乳動物的體型、棲息地類型、動物為肉食或草食無關。

圖片來源:Jamie Hall

哺乳動物夜間活動明顯增加,和體型、棲息地類型、動物為肉食或草食無關。圖片來源:Jamie Hall

雖然作者認為,對人類的恐懼可能是行為改變的關鍵因素,但他們也納入了其他因素,包括是否容易取得食物或光害。

「許多適應白天活動的物種,若轉為夜間活動,可能在覓食、躲避掠食者或是尋找配偶方面遭遇困難,這可能會影響生存或繁殖能力。」蓋諾說。

參考資料

※ 人與野生動物主題報導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作者

姜唯

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如果能為孩子實現一個願望,那就是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存。

林大利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小鳥和棲地是主要的研究對象。是龜毛的讀者,認為龜毛是探索世界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