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三線內山腳下的產業,一度是接軌全球市場的重要途徑;如今,透過長距離步道串連而成的「樟之細路」(Raknus Selu Trail,結合賽夏、泰雅與客語發音),內山腳再度透過公私協力,要將台灣的自然景觀與人文風貌與國際社群交流。台灣千里步道協會18日於台灣博物館南門園區,與客委會簽署國際交流備忘錄。
首站將與世界步道聯盟發源地韓國濟州「偶來小路」結盟,將台灣屹立國際貿易舞台的歷史推銷出去。
「步道就像客家山歌,富含生活記憶,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及和過去生活的記憶,分散各地的人也因步道拉近在一起。」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執行長周聖心致詞時指出,步道沒有疆界,象徵著友善、平等、和平、互惠的交流。
1993年間,「文化路徑」想法,十年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之納入世界文化遺產的一個項目。作為濟州最南的小島,濟州偶來小路在2010年提出世界步道聯盟(World Trail Netweork, WTN)的想法,2014年再發起亞洲步道組織(Asia Trails Network, ATN),千里步道則於2017年成為19個亞洲步道會員之一。
「台灣擁有美麗的山海以及步道,足以與世界各地交流。」周聖心表示,無論是世界或亞洲步道聯盟,都強調由民間出發,透過步道所推崇的核心價值,跨越國際政治風起雲湧詭譎的氣氛。今年5月,千里步道前往濟州偶來,簽署「樟之細路」和「濟州偶來小路」締結友誼步道的合作備忘,並申請加入世界步道組織,接著提出2021年能繼明年在韓國釜山的亞洲步道大會,承辦大會,過程十分辛苦。
周聖心指出,由於兩岸關係緊張,台灣國家地位受到不少打壓,所幸步道帶來了共同願景,申請過程雖有波折,仍能安然過關,在大會支持下成為營運委員、承辦2021年亞洲步道大會,邀請全球喜愛步道的友人來台灣。
9月底在西班牙進行的世界步道大會,千里步道也爭取到在大會簡報樟之細路,並設攤展示。周聖心邀請民眾一起來體會樟之細路的美麗風華,「雖是細路,卻是通向世界的大道。」
複雜過往賦予新意義 壯闊史詩公私協力
簽署合作備忘錄之後,9月即將邀請日韓在台朋友體驗樟之細路,並與韓方締結「友誼步道」,明年將互訪、互設雙方語言的步道指標系統以及交流。
簽署儀式聚集國發會副主委曾旭正、林務局新竹處長林澔貞、水保局台北分局長黃振全,與四縣市地方政府代表們,會中,他們在地圖上貼上「樟之細路」所經的鄉鎮節點;未來將以「樟之細路合作平台」推動國家綠道。
台灣博物館南門園區是日治時期台灣唯一的公營樟腦加工廠,過去是樟腦產業接軌全球市場的重要節點,而今更見證「樟之細路」躍上國際舞台。
客委會主委李永得表示,樟之細路深具國際水準。首先,銘記族群發展歷史,命名時結合以泰雅、賽夏稱呼樟樹的方式「Raknus」,以及客家細路的羅馬拼音「Selu」,象徵過去為了產業發展步道沿線山區的複雜過往,族群曾相依相存,也曾互相衝突的歲月。組合式的命名則意味著透過路線重新認識歷史,是多元族群邁向和解的未來之路。
其次,樟樹在19世紀是電影工業的重要原料,這條道路是參與世界文明進展之路,沿途滿是客家族群特色,每個節點都有客家文化歷史。最後,客委會將與各縣市政府合作,修繕道路並將之推廣到國際,希望各國愛好長步道的遊客一訪樟之細路。
簽署儀式現場,由千里步道副執行長徐銘謙詩作,經過文史學者陳板編寫後,以客語現場朗讀。
你看,這條Raknus細路
大山腳下,高高低低个沙埔地
在公路吂通車以前,是田唇佬河壩直直橫橫个黃泥路
在油桐花遐來遊客之前,這位出產茶葉、柑仔、佬米穀,度大子子孫孫
山抵肚个細路,有當多人焗腦、燒火炭、揩擔行過个腳跡
山崎頂个石牯,有老師傅打石、結石个技術
這條山路,頭擺是客人與佬原住民的交接地,開山打林,山崗頂樹仔被人砍淨淨
今哺日樹仔滿山野野,捱等像老鼠打窿,開出一條細細个路
行入去才會知頭擺發生過脈个故事
跟著台三線Raknus細路,從海唇行到山頂,發現台灣最靚个風景
邀請大家,共下來行
Raknus細路
樟小路
泰雅族作家瓦歷斯.諾幹、金曲歌手黃連煜也各自以詩文創作、歌曲演唱,為這場儀式增添濃厚的文藝氣息,也讓共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各個族群,都能夠表達自己的聲音。
樟之細路:最溫暖的前瞻計畫 分段體驗細細品味
國家發展委員會的國家綠道計畫共有七條路線,樟之細路列入優先計畫。曾旭正表示,前瞻計畫4000多億的計畫中,浪漫台三線是最有溫度的,而樟之細路是最有感的。這一條路累積了眾多生活印記,七個客家語系有六個涵蓋在這條路上,又都位於淺山地區,生態最豐富,是高山的緩衝區,往下又壤接平原,林相豐富,地形地貌也很多元。
樟之細路全長402公里,主幹線250公里,整體網絡以台三線為主幹,包含「古道、步道」、「農路、小徑」,以及「公路」三大路徑類型。目前鳴鳳古道已可體驗。
要吸引健行者走完全程,非有足夠的魅力不可。千里步道副執行長徐銘謙說,當初從內山腳下眾多接軌全球市場的產業,如蔗糖、茶葉等,選擇以「樟」為主題,目的是帶出人為了經濟發展砍掉樟樹變成茶園、果園的歷程,以及平地人開墾原住民土地,這兩個層次的反省,兩者都圍繞著樟腦產業,都是當代台灣社會必須正視的主題。
民眾進行體驗時建議使用大眾運輸。徐銘謙解釋,樟之細路是台三線沿途的山路,台三線是前往山路的主要動線、最接近的公路,而竹東、關西、獅潭這些小鎮,是台三線上前往樟之細路的重要節點。
無論是走完主線全程,或進行部分路段的行程,就可回到台三線這些節點搭乘公共運輸(台灣好行)。因此,旅者可選擇這些小鎮為起點,可以是一天或兩天的行程,逐段完成。目前主線之外,還有一些副線,但大多是挑戰級路線,有一定的登山健行體力門檻,民眾可依據自己的體力選擇適合的路線體驗。
客委會預計明年底完成250公里主路線建置,會設置一些指標,完成後,會出版指南或APP,下載後離線也可以使用。未來推動時,會以指標建置完成的路段開始,不會倉促上路。先推成熟的步道,再推遊程,慢慢打開知名度,兩年後比較成熟後再開放喜愛長步道的國際遊客。
過程中,包括沿途的文史故事,聚落發展具特色的餐飲住宿,這類軟體建置尤顯得重要。徐銘謙強調,樟之細路是國家級綠道,推動過程一定會與里山倡議、社區林業、農村再生、國家綠網等政策連結,有些節點若能結合相關計畫輔導或活化,更能互相輝映。
副線(藍色):132公里,由主線橫向延伸而出更多的細支,進入地方聚落,由大到小、由淺入深地去了解台三線上多元族群的文化樣貌。
註釋:目前結盟路段為樟之細路的鳴鳳古道與偶來小路第15號路段。